辛年
一本書可以體現一座城市的人文面貌,這是我最近看完兩本挺有意義的書後的啟發。
第一本為伊利沙伯中學舊生會所著的《伊利沙伯·香港》,描述的不只是一家學校的事,而是整個社會的事。在校訓「修己善群」的感染下,不少伊中學生都以服務社會為個人使命。1972年10月成立的社會服務隊在每個星期六進行外展活動,服務有需要的社群。一到暑假,不少同學會參加由社會福利署舉辦的暑期活動,以「大哥哥」「大姐姐」的身份義務為兒童帶來充實愉快的暑假。2004年伊中金禧紀念時,舊生會舉辦了別開生面的「善群行動」,由熱心的舊生,為一些天水圍社區人士達成一項心願。
第二本有代表意義的書為《世上為什麼要有圖書館》,作者楊素秋擔任西安市碑林區文化和旅遊體育局副局長期間,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同事們,一磚一瓦建設了一座公共圖書館。從無到有建起圖書館,作者從辦公室走出來,放下身段,親近社區,和大家一同感知日常冷暖。館內的文創、閱讀活動和親子節目,能讓每一位匆匆一遊的讀者都依依不拾。圖書館內,書和人的智慧碰撞固然難得,更難得的是人與人之間擦出的溫情火花。
在人生旅途中,總會遇上心意相通同行夥伴。他們如星辰般璀璨,照亮他人前行的道路。記得有一闋由Debby Boone唱出的名曲《你照亮我的生命(You light up my life)》的歌詞「你帶給我活下去的希望,你照亮我的日子,用歌填滿我的夜晚(You give me hope to carry on, you light up my days and fill my nights with song)」,我們的社會也不乏這樣的空谷幽蘭。
我的一位曾任水務署總工程師的朋友,在今年9月參加「沙漠慈善行」,到達銀川後獲推選為「沙塵先鋒」的隊長,並創作了「沙麈先鋒一直向前衝」的口號。他是唯一年逾70歲的長者,有一段時間獨自迷失在沙漠中,幸好後面的行友到了高處,看到在低處的我,也望到在低處的他,便指出他應走的方向。他翻越了兩個甚高的沙丘到達終點,取得「突破自我獎」。全隊一老三中四青,都是爽朗體貼和盡心盡力的人,正是以慢跑共襄善舉的「夢幻組合」,令人折服。
在2025年9月的《號角月報》上,我又看到一則同樣動人的故事。Kathy在23歲時,任職的模特兒公司突然倒閉,捲入合約糾紛,導致大批受害者報警,她因而被判入獄4年。然而,她並不氣餒。作為班長,她每天清晨6時起床,管理工場,教導班員製作政府檔案,處理同伴的日常需求,休息時間則全部用來學習遙距課程、完成作業。出獄後,經過多年努力,她終於成為一位稱職宣教師,服務人群。
善群無界限,但願我們立己達人、多關心周邊的人和事,使我們的社會繁花似錦、葉香滿徑、溫馨宜居。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