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啟迪年輕一代對科學的熱情,未來科學大獎基金會和香港科學院昨日上午於香港太空館舉辦「獲獎者與青少年對話」,邀得2025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及「物質科學獎」其中四位得主,與近200名本地中學生面對面交流。有得主跟學生分享指,學者不可能樣樣精通,因此科研路上往往需要與他人交流請益;另有得主形容人工智能(AI)已是其探討學術問題的重要夥伴,寄語學生應善用新科技,並培養廣泛興趣,保持一顆好奇心看待世界。●香港文匯報記者 陸雅楠
被譽為「中國諾貝爾獎」的未來科學大獎,今年迎來創立十周年。2025年各獎項得主已於8月揭曉,其中「生命科學獎」得主為季強、徐星、周忠和;「物質科學獎」得主為方忠、戴希、丁洪;「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得主為盧志遠。
戴希:廣閱讀有助成更完整的人
昨日上午,徐星、周忠和、戴希、丁洪共四位得獎科學家出席「獲獎者與青少年對話」活動,與學生分享他們的研究成果,並與學生互動交流。有學生希望成為科學家,問及中學階段該如何準備。戴希認為,最重要的是保持好奇心,「不論未來從事哪個專業,對科學家而言,最寶貴的是一顆好奇心,至於應否一早規劃,倒不是最關鍵。」
他鼓勵同學培養廣泛興趣,多閱讀不同學科的書籍,不只限於科學領域,也可涉獵人文、歷史等範疇,因這不僅有助於專業發展,更有助成為一個更完整的人。
丁洪補充指,擁有扎實的數學基礎極為重要,「其實數學好,在很多領域都會有優勢,比如計算機、人工智能等。」他回憶中學時最愛電腦和編程,花了不少時間學習相關知識。「回看過往,涉獵不同知識,訓練邏輯能力,其實對未來發展非常有幫助。」
周忠和則認為,每個人從事科研初期都有自己擅長的切入點,而隨着指導學生、擴展自身知識,不同的科學家都會逐漸接觸到其他學科領域。惟他同時強調,學者不可能樣樣精通,因此學科間的交流與融合至關重要。
徐星:應培養韌性與堅持品格
談及如何面對科研路上的挫折,徐星直言,科研工作本質上多數時間充滿寂寞、枯燥與單調,若實驗長期未見回報,對每個人都是嚴峻考驗。該如何應對這些挑戰,他坦言無標準答案,但相信離不開不斷嘗試與堅持。他認為,韌性與堅持是成功者的共通特質,建議學生應培養這些品格。「不過人始終並非鐵打,總有難以堅持的時候」,這時他建議可暫時抽離,從事其他活動或業餘愛好,「雖然未必每次見效,但過幾天以後,也許就會發現『柳暗花明』了。」
丁洪:獲AI輔助 或現更多通才
人工智能(AI)作為最熱門的新興技術,不少學生均好奇幾位科學家會否在科研工作中使用AI。丁洪形容自己是電腦編程愛好者,一直關注AI發展,其中在2016年AlphaGo擊敗世一圍棋手一事,讓他大受震撼。隨着科技不斷進步,他認為AI未來在智慧層面超越人類的可能性極高,又預測在AI輔助下,未來或出現更多精通多領域的通才。
戴希直指AI已成為他探討物理問題的重要夥伴,「在探索新的難題時,我第一反應就是諮詢AI。」他又形容自己與AI的互動,好比是指導博士生,「由它負責深度思考、推導公式,而我則負責驗證其正確性」,而兩者的最大分別是時間,只因每次「指導AI」的過程,只需短短數分鐘。
徐星則視AI為現代人工作的基礎工具,「如同二三十年前的Word與Excel,當代學者至少應掌握AI基本應用」。
周忠和:擁抱新科技 不宜過度追捧
周忠和則提醒AI在不同學科的應用效果各有差異,強調從事科研應熱情擁抱新科技,但也不宜過度追捧。
此外,徐星在分享環節中,向學生介紹了他和團隊尋找恐龍如何演化為鳥類的化石證據及相關研究成果。他在總結時特別指出,「希望中國的名字、中國的貢獻,能夠在50年、100年後,寫進全球各版本的自然科學教材中」,而這個「未來科學夢」的希望,他深信就在青年手中。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