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冠深 全國政協常委 粵港澳大灣區企業家聯盟主席
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在北京勝利閉幕,為未來五年乃至2035年的中國發展擘畫了宏偉藍圖,亦為香港可持續高質量發展創造了新契機。這次會議是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步入關鍵階段、國際環境風雲變幻的大背景下,舉行的一次具有全局性、戰略性意義的重要會議。承載着在複雜嚴峻的國際較量中贏得戰略主動、持續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
當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抬頭,全球性問題加劇。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艱巨繁重。在此背景下,全會對事關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問題進行頂層設計,展現了中央駕馭複雜局面的高超智慧和戰略定力。
凝聚大灣區力量 對接國家戰略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新時代國家改革開放下的重大發展戰略。香港應主動對接「十五五」規劃中關於區域協調發展的部署,深化與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的合作。全力推動規則銜接、機制對接,促進生產要素高效便捷流動,共同建設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特別值得肯定的是,特區政府近期積極籌組「出海專班」,主動帶領企業開拓海外及「一帶一路」市場。香港要發揮「超級聯繫人」和「超級增值人」角色,助力國家高水平開放。這類舉措也有助於香港企業在複雜國際環境中搶佔先機,同時將海外優質資源引入大灣區,形成雙向互動的開放新格局。
香港工商界同仁期待在「十五五」期間,香港的兩大發展戰略能得到支持:一是支持香港發展成為擁有千萬人口的國際大都會,以更充足的人力資源支撐「三個中心、一個高地」建設;二是建議將支持香港建設北部都會區和港深邊境產業帶正式列入政府工作報告,提升其戰略地位。
香港要擔負起國家賦予的多個「國際中心」的重任,現有規模顯然不足。在「十五五」時期,香港應朝着千萬人口規模的國際大都會方向發展。為此香港宜完善人口發展戰略,制定系統性的人口引進和培育計劃,在保持香港特色的同時,有序及擴大優秀人口輸入規模,為達成國家對香港所賦歷史重任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撐。
同時要借「十五五」的東風,強化香港基礎設施承載能力,按照千萬人口規模的國際大都會標準,前瞻性規劃香港的住房、交通、醫療、教育等基礎設施。特別是要加快土地供應,突破制約香港發展的瓶頸,並鞏固和發揮好香港與國際完全接軌的法律優勢。
持續開發北都區價值
北部都會區計劃是香港回歸祖國以來最重要的空間發展戰略,建議中央將支持香港建設北部都會區和港深邊境產業帶,明確寫入「十五五」開局之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體現中央對這一戰略的重視,吸引全球資源參與建設。
建議粵港進一步聯手,以北部都會區為核心,與深圳協同規劃,建設集科技創新、高端製造、現代服務於一體的港深超級合作區。
建議沿港深邊境規劃建設世界級的產業聚集帶,聚焦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能源等前沿領域,形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和產業走廊。這就有必要創新開發建設模式,借鑑內地國家級新區的開發經驗,探索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的「片區開發模式」。
為實現上述目標,宜在「十五五」期間推出配套的制度創新。包括通關便利化改革,在河套等區域試行「境內關外」特殊監管模式,實現區域內人員、貨物、資金、數據等生產要素的高效跨境流動。在北部都會區和港深邊境產業帶實施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稅收制度,吸引全球高端人才和創新企業集聚。借助人工智能、新能源交通、低空經濟等新科技,在北部都會區試行社會治理模式創新,打造世界一流水平的宜居宜業宜遊優質生活圈。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