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學好公民科】極地深潛展實力 科技進步護國安

2025-10-27 04:21:58 教育
●圖為「深海一號」船及其搭載的「蛟龍」號。 資料圖片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深海探索技術不斷進步,現今已成為深海探究走在最前沿的國家之一。近期,中國第十五次北冰洋科學考察任務圓滿完成,更首次實現北極載人深潛,標誌着中國正式邁入「全海域作業」的新階段,在極地考察、科技實力以及國家安全等多方面都具有深遠意義。

綜合國力的提升,是公民與社會發展科(下稱「公民科」)課程中主題2「改革開放以來的國家」其中一個學習重點。而綜合國力的提升,可體現於自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在不同領域所取得的成就,這方面又跟主題1「『一國兩制』下的香港」中「國家情況與國民身份認同」課題有關。那麼中國在北極完成載人深潛任務,從公民科課程的框架當中又有何關連呢?

首先,先進深潛技術,彰顯科技實力提升。在這次科考任務中,中國先進的深潛技術得到了充分展現。「深海一號」船搭載「蛟龍」號,在「雪龍2」號船的保障支持下,成功實現我國首次載人深潛北極冰區下潛,並完成十餘次載人深潛。

不僅如此,還首次實現雙潛器——「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和ROV(無人遙控潛水器)在北極海域水下協同作業。ROV拍攝「蛟龍」號在海底取樣視頻,並協助收集樣本,這種協同作業模式大大拓展了科考的範圍與深度。

「蛟龍」號此次任務更獲得了海鞘、海葵、蛇尾、鈎蝦、海蜘蛛等12大類183件生物樣本。這些成果的取得,離不開中國在深潛技術領域的長期投入與創新。

此次北冰洋科考任務成果斐然,考察隊攻克了極區海域水聲通訊、精準定位等重重技術難題,藉助「蛟龍」號深潛器、人工智能(AI)技術和水下機器人,獲取了大量寶貴數據,填補了北冰洋高緯區域多項關鍵環境參數的觀測空白。

由此可見,從深潛器的設計與製造,到水下通訊、定位技術的突破,再到人工智能在水下探測中的應用,這些先進技術的運用,不僅使中國能夠在北極這樣的極端環境下開展科考活動,更標誌着中國科技實力已大幅提升,在國際深海探測領域佔據了一席之地。

有專家指出,此次北冰洋科考是中國極地與深海融合探測的「新樣板」。科考船相互配合,一邊破冰開闢作業區域,一邊同步收集海洋水文、水體化學、海冰環境等關鍵數據。這種高效協作方式,極大提升了科考效率與數據獲取的全面性。

加強維護深海和極地安全

從維護國家安全角度而言,極地深潛是維護國家安全的新保障。隨着全球資源競爭的日益激烈,極地和深海蘊藏的豐富資源成為各國關注的焦點。北極地區不僅擁有豐富的石油、天然氣等礦產資源,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在戰略上也具有重要價值。中國在北極開展載人深潛任務,能夠深入了解北極海域的地質結構、海洋環境等信息,為資源勘探與開發提供科學依據。

同時,通過對北極海域的監測與研究,可以及時掌握周邊海域的動態變化,防範潛在的安全威脅,保障我國在極地和深海領域的合法權益。

在深海安全方面,先進的深潛技術使中國能夠更好地應對深海探測、救援等任務,提升國家在深海領域的應對能力與話語權。由此可見,在極地實現深潛任務,對於維護國家安全領域中的深海安全及極地安全至關重要。

由此可見,中國在北極實現載人深潛任務,是中國極地考察事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它不僅推動了中國極地勘察進入新的階段,為極地環境、全球氣候和海洋生態研究帶來新的機遇;也彰顯了中國先進的深潛技術,體現了科技實力的顯著提升;更在維護國家安全領域發揮着不可忽視的作用,為國家的長遠發展築牢了堅實的安全屏障。公民科老師們在授課時,以極地深潛作為國家科技進步的例子,同時延伸至維護國家安全的範疇當中,以體現不同主題和課題的環環相扣。

●羅展恒

資深文化工作者,從事新聞及教育工作多年,曾主理公民科和通識科相關網站及參與教科書出版。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