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繫辭傳》曰:「一陰一陽之謂道。」此一重視陰陽平衡之易道,乃中華傳統文化之本。歷來體悟此道、傳承道統者,必然明白陰陽相合之重要,強調知行合一、才德兼備,文武雙修,不可偏頗。
筆者授《易》先師鄧立光博士,畢生以弘揚中華文化為志業,奠定「五學並舉」之國學理想,主張以「經典」「歷史」「禮儀」「武藝」「書法」作為士君子必備的人文修養。
為此,鄧師於三年多前籌備「武藝校園計劃」,由馮燊均國學基金會支持及主辦,中國武術國際學院協辦,三年全免資助本港中小學師生傳承中華武藝,冀讓師生在鍛煉身體之餘,亦能學習武德,體悟計劃中的三大核心價值觀「尊重、感恩和包容」。
目前,共有64所中小學成為「武藝校園計劃」的先導學校,其中包括6所特殊教育學校,累計逾二千五百名教師及五萬名學生參與武藝操練習。
過去三年來,這些學校積極響應和配合,鼓勵全校師生共同參與,有的已將武藝操列為早會或體育課指定熱身動作,也有學校將之加入為陸運會比賽項目,融入校本課程。筆者為此深覺震撼,鄧師如在,想必同樣感動。
說到中華武藝,自然想起另一位有功於普及武術精神的著名作家——金庸。金庸本名查良鏞(1924年3月10日—2018年10月30日),共創作出《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天龍八部》等15部武俠小說,其中14部的首字被聯成一副對聯:「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見《鹿鼎記·新序》),作品獲讚譽為「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俠」,成就斐然。
金庸的武俠小說,蘊藏豐富易理,饒有趣味。例如,在《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和《天龍八部》等作品出現,號稱是與「打狗棒法」並列為丐幫兩大鎮幫神功的「降龍十八掌」中,「潛龍勿用」「見龍在田」「或躍在淵」「飛龍在天」「亢龍有悔」「時乘六龍」六招,出自〈乾〉卦爻辭或《彖傳》釋〈乾〉之辭;「履霜冰至」與「龍戰於野」二招,分別取用〈坤〉卦初六「履霜,堅冰至」及用六爻辭;「密雲不雨」,見於〈小畜〉卦辭及〈小過〉六五爻辭;「神龍擺尾」,改名自〈履〉卦屢見的「履虎尾」;「突如其來」,出自〈離〉卦九四爻辭;「羝羊觸藩」,出自〈大壯〉卦上六爻辭;「損則有孚」,據〈損〉卦辭「損,有孚」改寫;「震驚百里」與「笑言啞啞」,見於〈震〉卦辭;「鴻漸於陸」,見於〈漸〉卦九三及上九爻辭;「利涉大川」,《周易》屢出的斷占辭,散見於〈需〉〈訟〉〈同人〉〈蠱〉〈大畜〉〈頤〉〈益〉〈渙〉〈中孚〉〈未濟〉諸卦。
綜上可見,「降龍十八掌」中,有十七招來自《周易》,獨「雙龍取水」一招出處不詳。有人懷疑此招出自《佛經》,不知何據。何以金庸先生獨留一招不引《易》辭?是否只是一時不慎?還是因為其深諳易理,刻意化用而不加點明呢?箇中點滴,耐人尋味。
考《周易》之「龍」象,除取自八卦之「乾」體外,亦可出自「震」卦,前者為體,後者為用。故《說卦傳》曰:「震為龍。」又曰:「帝出乎震……萬物出乎震,震東方也。」是「震」為東方之卦,五行屬木,向以「青龍」或「蒼龍」象之。日人根本通明《周易象義辯正》更據此提出「天子稱帝,長子相繼」之「乾震繼位」說,主張天子失當則以長子繼位,反對易姓革命,其學說備受皇室歡迎,更享有向明治天皇「御進講」的榮譽,風頭一時無兩。
案:〈震〉卦體作䷲,上下重震,象徵雙龍;上互為坎,坎為水,全卦合而有「雙龍取水」之象。「降龍十八掌」中,「震驚百里」與「笑言啞啞」二招,本已見於〈震〉之卦辭,疑「雙龍取水」一招亦化用自〈震〉之卦象。如是,「降龍十八掌」全部招式,不論直引、略改或化用,全與《周易》相關也。
本文刊出之時,與金庸先生忌日僅相差數天。謹以此文悼念,感謝金庸先生對普及中華傳統文化與武藝精神的偉大貢獻。
●謝向榮教授 香港能仁專上學院文學院院長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