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清輝 經濟學家
乘勢而上,擘畫新藍圖。二十屆四中全會(下簡稱全會)審議通過「十五五」規劃建議,明確提出「堅持把着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等一系列重要部署。作為一名經濟學家,筆者認為,全會將對內地經濟與全球產業鏈均具有深遠影響,尤其為推進製造強國、質量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和航天強國等目標提供了清晰路線圖,從而為中國乃至世界經濟注入更多穩定性與確定性。
首先,把着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本質上是要把「經濟發展的根基」夯實在實實在在的生產和服務能力上。全會提出保持製造業合理比重、以先進製造業為骨幹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體現了政府對產業基礎、產業鏈自主性和國家競爭力的高度重視。這一定位意味着未來政策將進一步向產業政策、投資導向、人才培養和技術攻關傾斜,強化從基礎研究到產業化的閉環支持。
「三化並舉」精準推動產業變革
其次,全會強調的「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方向,精準把握了全球產業變革趨勢。「智能化」要求加快人工智能、工控系統、工業互聯網與製造深度融合,推動生產過程的數字化轉型;「綠色化」要求能源結構優化與低碳技術普及,推動新能源汽車、儲能、清潔能源發電與節能減排技術的快速應用;「融合化」則要求製造業與服務業、數字經濟與實體產業的深度融合,從而提升附加值與競爭力。筆者認為,通過這「三化並舉」,傳統產業既能改造升級,也為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騰出成長空間,從而形成更具韌性與可持續性的產業體系。
再次,全會提出的「建設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等戰略目標,體現出基礎設施與戰略能力的雙重布局。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不僅包括高質量的交通網絡和能源系統,更涵蓋數字基礎設施、空間基礎設施與產業配套能力。加強這些領域的建設,有助於提升國家在關鍵時刻維護供應鏈安全的能力,也為企業跨區域、跨國經營提供更可靠的物流與信息保障。與此同時,推動質量強國戰略,意味着要以質量和品牌為核心,並進一步提高產品和服務的國際競爭力,從「做大」向「做強」轉變。
A股有望走出結構性上漲
對資本市場而言,尤其是A股,二十屆四中全會釋放出的明確信號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首先,實體經濟為核心的發展取向將繼續驅動長期資金向製造業升級、科技創新、綠色能源和基礎設施等領域配置,從而對相關行業板塊形成結構性支撐。其次,「科技—產業—金融」融合的政策取向將推動資本市場在支持高質量科研成果轉化、培育中長期成長性公司的功能上發揮更大作用,預計會有更多政策鼓勵長期資金入市、優化科創板、增強併購重組與直接融資渠道。再次,穩增長與防風險並重的宏觀調控框架,有助於修復市場預期,降低系統性波動。從短期看,市場可能會對政策實施節奏進行反覆消化。但從中長期看,隨着產業政策落地與企業盈利改善,A股的估值修復與結構性上漲邏輯或將更為清晰。
總體來看,二十屆四中全會對實體經濟的再聚焦,不僅回應了內地發展需求,也回應了國際社會對穩定供應鏈和全球增長的期待。在此背景下,堅持把着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以先進製造業為骨幹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並推動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發展,無疑將會為中國經濟提供更強的韌性與可持續動力,同時也能夠為全球經濟穩定與合作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作者為經濟學家,著有《中國韌性》。本欄逢周一刊出。
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