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國森
十多年前某日,一位工程界的前輩感慨地告訴筆者,他經手的工程項目「標書」都改用中文,而且還是簡體字云云!「標書」是指「勞務提供方」為爭取到客戶「招標項目」而提交的計劃書,內容要回應客戶的要求,詳列己方的方案,包括各種規格、價錢和完成日期等等。
商場有金句曰:「顧客永遠是對的!」貴客來自中國內地,要求得到自家公司決策人看得舒服的標書,倒也十分合理。香港人因為「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各行各業大多以英語為實際操作語文。到了今天,香港的醫務行業、法律行業仍是「重英輕中」。醫生律師以英語學習入門必須的專業知識,工作時雖然偶然也可以用中文漢語(主要是廣東話吧)向客戶解釋事務的方方面面,但是潛規則為「中英文如有分歧,以英文版為準」。
筆者中年以後由理科生轉為文科生,靠的就是中英雙語翻譯。回顧過去幾十年,經常聽到有香港人說英語的邏輯性和表達能力高於中文,從來都是聽聽就算。實情是我們都知道同樣一篇短文,用中文寫作,篇幅永遠短於歐洲拼音文字。主要證據是聯合國官方文件若有多國語言版本,中文版永遠字數最少。
漢語的邏輯效率完勝歐洲語文的事實,近年在人工智能的應用上充分證明。中國科技人員改以漢語編程,造出來的人工智能模型比英語更省時、更省電!人工智能發展自電腦編程,過去西方長期壟斷電腦操作系統(Operating System),現在中國人用漢語作為媒介,專家已明言「漢語必勝」。
新時代經濟轉型,許多傳統行業會被新技術淘汰。汽車駕駛員高危,醫生律師也高危。不過情況也不是完全悲觀,有人工智能工具學會詐騙,竟然虛構法律案例,結果有律師誤信這新鮮科技,不查證就拿假案例上法庭,結果當然是輸了官司。
因話提話,英語老師這個行業亦屬高危。漢語華文將要取代英語英文成為下一個國際通用語言!人工智能其實早已「消滅」了我們「文字翻譯」這個行業。中國政府因應國際形勢,新一波的改革教育要減少學生學習英語的課時。中國太空站全用漢語,中國出售稀土材料也要買方提交漢語的申請。過去英語人(美英加澳紐)是國際「大豪客」(Big Spender),今後不論買家市場還是賣家市場,都要使用漢語華文。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