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飛 立法會議員
二十屆四中全會公報明確提出「促進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十五五」時期是國家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關鍵期,「十五五」規劃建議為香港破解發展難題、培育新增長極提供戰略機遇,也賦予香港進一步發揮優勢、服務國家大局的重大使命。香港須緊扣「國家所需、香港所長」,在實現自身更好發展的同時,為國家現代化建設注入「香港動能」,書寫「一國兩制」實踐新篇章。
從實現自身更好發展來看,香港需以四中全會精神為指引,在鞏固傳統優勢、培育新質生產力、深化區域協同三大領域精準發力。
進一步發揮金融優勢
在金融領域,香港作為全球最大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可依託全會「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的要求,進一步拓展人民幣債券、外匯交易規模,開發與大宗商品掛鈎的人民幣期貨產品,強化全球金融中心指數排名第三、創科金融全球第一的優勢,同時優化港股市場機制,吸引更多「一帶一路」沿線主權基金與科技企業落戶,讓金融優勢深度對接國家「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需求,形成「金融+創科」雙輪驅動格局。根據香港交易所數據顯示,在2024年,港交所共迎來71隻新股上市,總集資額達880億元,位列全球第四,這一勢頭若與創科企業上市便利化政策結合,將為香港金融市場注入持久活力。
在培育新質生產力上,香港可借力全會「引領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戰略導向,發揮5所世界百強高校的科研優勢。一方面,在人工智能、生物醫藥、低空經濟等領域與內地國家實驗室聯合攻關,例如依託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已進駐的近30家企業,建立跨學科研發中心,推動算法、算力等關鍵技術突破;另一方面,利用「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定位,通過簡化外籍科研人員跨境工作手續、提供研發資金補貼等政策,吸引全球頂尖人才,將香港打造為「新質生產力策源地」。正如港澳問題研究專家郭萬達所言,香港在人工智能應用場景、生物醫藥政策優化等方面已具備基礎,「十五五」期間有望實現從「科研成果轉化地」到「技術創新發源地」的跨越。
區域協同則是香港破解發展瓶頸的關鍵路徑。全會提出「優化區域經濟布局,促進區域協調發展」,香港需以粵港澳大灣區「一點兩地」新定位為抓手,加速北部都會區建設,並簡化土地審批流程,推動洪水橋—前海港深西部鐵路、新田科技城等基建項目落地。特區政府發展局預計,北部都會區此一戰略發展區域將創造逾50萬個優質多元職位,提供約50萬個新住宅單位,既緩解住房與就業壓力,又形成「港深創新產業走廊」。同時,拓展「港資港法港仲裁」機制至更多領域,在市場規則銜接上率先突破,讓北部都會區成為「灣區協同發展示範窗口」,實現與深圳的「優勢互補、錯位發展」。
從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來看,香港需立足「超級聯繫人」角色,在對外開放、科技協同、文化傳播三大維度貢獻獨特價值。作為國家高水平開放的「橋頭堡」,香港可依託「零關稅」政策與普通法體系,為內地企業出海提供「一站式」服務。新成立的「內地企業出海專班」,能協助企業熟悉國際市場規則,尤其開拓東盟、中東等新興市場。同時,特區政府也要吸引海外資本通過香港投資內地,構建「海外資金—香港配置—內地資產」的循環體系,強化國家在全球資本流動中的主導權。根據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數字經濟實驗室數據顯示,2025年1至5月,我國向東盟地區出口2,645.9億美元,同比上升12.2%。進一步提升貿易便利化水平,將可使香港成為國家內外循環的「關鍵節點」。
為國家創新提供智力支撐
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領域,香港可發揮科研與人才優勢,助力國家突破「卡脖子」技術。一方面,聯合內地科研機構開展半導體、生命科學等領域聯合攻關,推動內地科技成果通過香港的國際認證平台實現全球化推廣;另一方面,依託北都大學城設立國家實驗室,吸引國際科研團隊入駐,促進大灣區科研人才跨境流動。有政界人士建議,香港可吸引海內外龍頭企業設立國際研發中心,通過「企業出題、大學解題」的產學研模式,加速科技成果轉化,為國家培育新質生產力提供智力支撐。
文化傳播層面,香港可緊扣全會「提升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的要求,打造「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借助故宮文化博物館、M+博物館等文化地標,舉辦國際藝術展、影視節等活動,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創意融合,以國際化表達講好中國故事。同時,依託與海外的緊密文化聯繫,推動「留學香港」品牌建設,吸引「一帶一路」共建國家人才來港學習,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的青年群體,為民族復興凝聚人心力量。
「十五五」期間,香港既要以自身發展的「小齒輪」咬合國家戰略的「大齒輪」,又要以服務大局的「新作為」彰顯「一國兩制」優越性,實現「香港繁榮」與「國家強盛」的雙向成就,為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注入強勁的「香港動能」。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