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促進金融市場活躍 改善財政推動創新

2025-10-23 04:47:13 評論

財經事務及庫務局表示,本財政年度首六個月(即2025年4月至9月),香港股票印花稅收入達約440億元,按年大增1.43倍,相當於上一財政年度全年收入的近85%。與此同時,整體與股票及物業相關的印花稅合計已達536億元,佔本年度預算印花稅稅收的79%。數字反映特區政府近年推動金融市場改革的政策初見成效,為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注入強勁動力。金融業興旺所帶來的收入,可以減少特區政府財政壓力,從而有更多資源發展創新科技等新興產業,達到產業升級轉型和多元化的目的,增加整體經濟的抗逆能力。

金融業作為香港經濟的支柱產業,貢獻本地生產總值逾兩成,其蓬勃暢旺直接關乎整體經濟表現與公共財政健康。當前股市活躍所帶來的可觀稅收增長,正是「以金融促發展」戰略的具體成果。更重要的是,這種財政收入的提升並非短期泡沫,而是建立在一系列深遠制度改革的基礎之上——從深化「互聯互通」機制、優化上市制度,到大力發展交易所買賣基金(ETF)市場,皆展現出特區政府主動引導市場高質量發展的決心與能力。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首三季香港新股集資額突破1,800億港元,同比上升逾兩倍,全球排名躍居首位。同期共有69家新公司上市,港交所待審上市申請更接近300宗,顯示市場對香港資本平台的信心持續增強。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超過一半赴港上市企業具備國際化業務布局,平均海外收入佔比達五成,證明香港作為「超級聯繫人」的角色正進一步強化:既吸引內地企業透過香港走向世界,亦成功匯聚東南亞、中東乃至歐美等地的發行人來港融資。這種雙向流通的資本格局,正是「一國兩制」獨特優勢的最佳體現。

在此過程中,政府推動的多項制度改革發揮關鍵作用。例如,放寬海外企業來港第二上市或雙重主要上市的門檻,容許採用非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財報標準,並設立過渡期安排,大幅降低合規成本。這些措施有效擴闊了香港資本市場的包容性與競爭力,使不同規模、結構與背景的企業均能找到適合的融資路徑。證監會與港交所正積極跟進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的各項措施,按「成熟一項、推出一項」原則,研究進一步優化同股不同權制度、深化創業板市場改革。

與此同時,ETF市場的蓬勃發展亦成為亮點。截至今年9月底,香港ETF資產管理規模達6,254億港元,首三季平均每日成交額較去年全年平均暴升113%,創下歷史新高。產品創新層出不窮:從亞洲首隻沙特ETF、虛擬資產現貨ETF,到伊斯蘭債券ETF和跨境上市的全球大型ETF紛紛落戶,展現出香港作為亞洲領先ETF樞紐的地位日益穩固。這不僅豐富了投資者選擇,也提升了市場流動性,形成良性循環。

金融市場復甦帶來的稅收增長至關重要。根據最新數據,本年度首五個月財政赤字為676億港元,在當前全球經濟波動加劇、公共開支壓力不減的背景下,股票印花稅收入的顯著增加,為政府提供了寶貴的緩衝空間。這意味着政府有更多資源投入創新科技、人才培育與產業多元化等長遠發展項目,而非僅僅應付日常開支。政府藉金融收益所得之收入,可反哺科技研發、基建建設與產業轉型,進一步提升香港整體競爭力。如此形成「金融繁榮、財政改善、支持新興產業、經濟多元、吸引更多資金」的正向循環,有助增強經濟抵禦外部衝擊的能力。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