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嚴剛 立法會議員
二十屆四中全會在北京勝利召開,審議《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為未來五年的經濟社會發展擘畫宏偉藍圖,標誌着國家即將開啟新的發展征程,亦將為香港可持續高質量發展創造了新的契機。在此承前啟後的關鍵歷史節點,香港特區如何精準把握國家戰略脈搏,深度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關乎香港長遠繁榮穩定,更關係到「一國兩制」行穩致遠。其中,根植香港、背靠祖國的香港中資企業,無疑將在引領和推動香港特區對接國家「十五五」規劃扮演至關重要的作用。
香港中資企業最核心的優勢在於其具有的國家發展大局觀和高度的政治站位。其發展基因中深深烙印着對接國家戰略的使命。中資企業能夠更加敏銳地洞察國家產業政策導向,更加精準地理解「十五五」規劃的核心要義——無論是強調科技自立自強、產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擴大內需、推動綠色低碳轉型,還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扎實推進關愛和諧,都能夠精準把握國家戰略方向。
敏銳把握產業政策導向
這種與中央精神、國家規劃同頻共振的獨特優勢,使其在調整自身發展戰略時,能夠自覺、主動、積極呼應國家規劃,確保企業發展航向與國家巨輪前行方向高度一致,並能夠凝聚「順勢而為」的特區社會共識,形成合力,主動對接「十五五」規劃。
香港中資企業長期作為連接內地與香港乃至全球的橋樑,與內地政商學研各界建立了廣泛、穩固的聯繫網絡。這一優勢使其在對接「十五五」規劃時,能夠快速找到切入點,嵌入國家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關鍵環節。這不僅有助於中資企業自身抓住發展機遇,實現轉型升級,更能通過其示範效應和產業鏈帶動作用,引領香港相關產業和企業共同加入國家主導的產業發展浪潮中,分享國家發展的紅利。
經過數十載在香港的深耕細作和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參與國際合作與交流,在港的中資企業已積累了豐富的國際經驗,具備了高度的國際化和專業化水平。它們熟悉國際規則、標準與市場運作,同時深刻理解內地的制度環境與商業文化。這種獨特的「內外兼修」,使其在「十五五」時期國家持續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進程中,能夠更加卓越地發揮內聯外通的「超級聯繫人」作用,助力內地企業借船出海。
香港中資企業對內地的政策法規、審批流程、市場運作機制乃至社會文化有着深入的理解,同時對香港本地的法律、制度和商業慣例十分熟悉。這種對「兩制」下不同規則體系的精通,使其在推動兩地規則銜接、機制對接方面具有無可替代的先天優勢。「十五五」規劃的實施,必然涉及更多跨區域的合作、標準互認、資格互認、數據及資金跨境流動等複雜議題。中資企業可以成為這些領域破冰探路的先行者,在市場機制、行業標準、認證體系、監管模式等方面進行創新性實踐,為特區與內地實現更高水平的制度型開放和無縫銜接提供可複製的經驗。
業務覆蓋廣泛 搶佔布局先機
如今,香港中資企業的業務已遍布金融、航運、貿易、公用事業、地產、零售等香港社會經濟生活的關鍵領域,與香港民生福祉息息相關,成為特區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中堅力量,這就決定了在對接「十五五」規劃中,中資企業有能力、有責任、有擔當,成為香港特區產業發展的引領者、參與者、推動者、貢獻者。尤其是在北部都會區的開發建設中,中資企業憑藉其資金、技術、管理和項目推動落實優勢,能夠率先布局,搶佔發展先機,並將產生強大的示範和帶動效應,影響和引導本地資本、外資投入北都區建設,共同將北部都會區打造成為香港新經濟增長極。
面對全球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浪潮,「十五五」規劃旨在推動科技創新為動能的高質量發展。香港中資企業在創新科技領域已「早着先機」,進行了前瞻性的規劃和布局。中資企業已在人工智能、生物科技、金融科技、智慧城市、綠色科技等領域進行了相當規模的投入和戰略卡位,這種先發優勢,使其能夠在推動香港產業結構向知識型、技術密集型轉型升級中發揮關鍵作用,確保香港在國家創新產業體系中有位、有為、有利。
國家主席習近平2021年明確指出,「構建新發展格局最本質的特徵是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強。」香港中資企業集大局意識、體制優勢、戰略契合、資源網絡、國際視野、規則精通、社會根基與創新勢能八大優勢於一體,是香港把握國家「十五五」規劃發展機遇、實現新一輪飛躍發展的寶貴戰略資源和核心推動力量。香港中資企業定能擔當歷史使命,在對接國家戰略、貢獻香港社會的過程中,實現自身更大發展,共同書寫「一國兩制」實踐更加輝煌的篇章,為助力強國建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