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穩中求進見韌性 內地經濟邁向新征程

2025-10-23 04:21:19 評論

馬超 香港大學中國商業學院課程總監

儘管外部政策不確定性增加,經濟形勢複雜多變,中國經濟依然展現出強大的抗壓能力,繼續扮演全球經濟增長的「火車頭」。國家統計局10月20日發布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5.2%,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2%,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連續8個季度同比增長。這份亮眼「成績單」,不僅體現了內地經濟的韌性,也印證了增長質量穩步提升,內生動能持續增強。

從更深層看,這種穩健表現與創新驅動經濟增長理論的內在邏輯高度契合。202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菲利普‧阿吉翁(Philippe Aghion)、彼得‧豪伊特(Peter Howitt)和喬爾·莫克爾(Joel Mokyr),正是表彰他們對創新驅動型經濟增長機制的系統闡釋。學者們指出,經濟發展的持久動力並非僅依賴資本積累,更源於制度、知識與技術創新的「內生互動」;他們提出的「創造性破壞」揭示了經濟體如何通過技術迭代與體制優化實現持續進步。這一理論為觀察內地的穩定增長提供了有益視角,也說明內地經濟能夠在政策穩定、制度活力與創新動力的交織作用下,形成自我強化、持續演化的增長體系。這股以創新為核心的內生力量,正在內地經濟的新征程上化為可見的韌性與動能。

創新驅動 顯現內生韌性

在地緣政治不確定性上升、保護主義抬頭的背景下,我國這樣一個超大規模經濟體仍能保持中高速增長,本身就體現出經濟體系的堅韌與活力。同時也要看到,經濟發展仍面臨不少壓力與挑戰。外部環境的不穩定與不確定性仍在加劇,內部一些領域的結構性矛盾依然存在,企業經營壓力不小,我國經濟正處於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型的關鍵期。然而,挑戰並不意味着缺乏底氣。我國經濟「穩」的格局、「進」的勢頭、「韌」的特性並未改變,「穩中求進」仍然是長期發展的關鍵路徑。

從數據看,前三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4.5%;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平均值5.2%,與上半年持平;9月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和企業經營活動預期指數雙雙回升。消費繼續成為穩增長的重要支撐,最終消費支出對GDP增長貢獻率達53.5%,比上年提高9個百分點,彰顯出宏觀經濟運行的「穩」,也體現結構轉型中的「進」。

亮眼表現的背後,是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戰略布局。前三季度,裝備製造業和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增速分別快於全部工業3.5和3.4個百分點。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報告顯示,2025年中國創新指數首次躋身全球前十。從人工智能大模型迭代到無人駕駛商業化加速,「創新鏈+產業鏈」的深度融合提升了產業能級,也為全球科技合作注入新動能。

從創新驅動經濟增長理論的視角來看,這種創新活力正是內地經濟長期韌性的來源。通過完善產權保護、強化科研激勵、優化市場競爭環境,創新真正成為內地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反內卷」與持續擴大開放,實質上都是通過制度激勵與競爭機制,促使企業在「創造性破壞」中實現技術進步與資源再配置,由此形成穩中有力、持久向新的發展格局,為經濟提供穩定而深厚的動能。

穩中求進增長蓄勢重中重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規劃乘勢啟新程的關鍵節點。2026年至2030年,全球經濟將處於風險疊加與調整並存的階段,不確定性明顯上升,從改革調結構到培育新動能的過程不會一帆風順,但「穩中求進」的戰略取向因此更顯重要。

可以預見,「十五五」時期穩增長仍是重中之重。通過做大內地市場、推動消費升級,在擴大內需中培育新動能、增強內生動力,以應對外部環境波動,為高質量發展奠定更堅實基礎。同時,中國一定會堅定推進高水平開放,以政策確定性回應外部不確定性,為世界經濟穩定貢獻力量。

「十五五」規劃亦為香港帶來重要機遇。依託國家戰略導向和區域協同,香港可在鞏固國際金融與貿易優勢的同時,加快布局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綠色經濟等新興產業,主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把國際視野與制度優勢轉化為創新動能,助力新時期實現更高層次的互動共贏。

放眼全球,中國經濟之所以能在波動中保持穩定增長,根本在於創新驅動、制度自信與開放定力。當世界增長普遍放緩時,中國以確定性回應不確定,以穩健增長穩住全球信心。儘管面臨風險挑戰與機遇並存的複雜環境,只要堅定信心、持續創新、敢於破局、勇於進取,中國經濟必將在風雨中行穩致遠,並為世界注入持久而有力的發展動能。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