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認為:「六」是陰數,「九」為陽數。兩九重疊之日,故稱「重陽」,亦稱「重九」。
中秋過後,重陽節將至,有的人家已經開始籌備如何有意義地度過這個節日。那麼,在中國古代,人們是怎樣過重陽節的呢?又有哪些傳承下來的習俗呢?
古人過重陽,習俗多樣,包括登高望遠以躲避災禍、賞菊並飲菊花酒祈求長壽、佩戴茱萸以辟邪、又會吃重陽糕象徵步步高升,當然少不了祭祖和祭祀的活動。這些習俗皆融合了敬畏自然、祈福、祈壽和慶祝豐收等多重意義。現在就讓我們進入古人的世界,窺探一下他們的重陽節吧!
重陽時節真是秋高氣爽,就如唐代詩人杜牧《九日齊山登高》中所言:「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這日子最適合相約家人朋友登山遠望。因此,這一天,古人不分男女老幼,只要條件允許,都要登高遊玩。既可欣賞自然美景,又能放鬆心情,更能取得好意頭,實在沒有不去的道理。
茱萸時尚有藥效
那麼,在古代重陽登高有什麼寓意呢?「登高」即登上高處,對老年人來說有「登頂長壽」之意,希望自己無病無災,長命安康;於年輕一輩,尤其是官人,則代表節節高升;加上九為老陽,陽極必變,所以古人認為登高拜祭,也能趨吉避凶。而古人在重陽節登高遊玩時,男子將茱萸插於頭冠,女子將它製成香囊掛在腰間,唐朝王維寫到「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可見,這種登高裝扮,已成為一種時尚。茱萸除了可用作裝飾外,古人亦相信有其藥效。《風土記》記載:「九月九日,爭折茱萸以插頭,辟除惡氣而禦寒。」茱萸屬於常青喬木,有濃香,果實可食用。葉子可用藥,有驅蟲去濕的功效。
除了登高遠遊,古人會在重陽節這天放紙鳶,亦即北方人所說的風箏。放紙鳶一是因為氣候適合;二是因為寓意吉祥。
慶祝節日當然少不了賞花飲酒。重陽之時正值秋菊盛開之際,所謂「滿園花菊鬱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因此古人都會趁着美好時節觀賞這長壽之花。他們除了賞菊以外,更會採摘新鮮的菊花和莖葉,與黃米一起釀造菊花酒,一同品嘗。
有飲必有食。一本有關老北京飲食文化的書《故都食物白詠》提及:「佳果嵌來棗作泥,重陽糕宴事堪稽。」記載了重陽節吃花糕的習俗。「花糕」是一個統稱,又可稱為「重陽糕」、「菊花糕」,或根據地域不同,也有稱為「桂花糕」。吃重陽糕的歷史,可追溯到古老的周朝。據傳,古人在秋收後,製作重陽糕食用,寓意來年五穀豐收。到了宋朝,它就成為人們常吃的一種糕點。南宋吳自牧所撰的《夢粱錄》有這樣的記載:「市肆,以糖麵蒸糕,以豬羊肉鴨子為絲簇飣,插小綵旗,名曰『重陽糕』。」宋朝的重陽糕,用米粉和果料加糖製作,然後佐以肉絲,據說聞起來鮮香可口,吃完後唇齒留香。
登高也好,飲酒也罷,所謂重陽,其實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願望寫照。
●籲澄 資深中學中文、中國歷史科老師,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理事。教學經驗豐富,曾出版多本暢銷中文、中國歷史參考書。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