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文化淺談】梁啟超創「新文體」 倡文學革命啟民智

2025-10-23 04:16:14 教育

梁啟超(1873年至1929年),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1894年甲午戰爭清廷慘敗,被迫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舉國震動。翌年,梁啟超隨其師康有為發起「公車上書」,聯合十八省一千三百餘名舉人,上書光緒皇帝,提出「拒和、遷都、變法」三大主張,雖未獲採納,但開啟維新思潮。此後,梁啟超主持《時務報》,撰寫《變法通議》等系列文章,系統闡述變法理論,成為維新運動的旗手。

自鴉片戰爭(1840年至1842年)以來,魏源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龔自珍疾呼「我勸天公重抖擻」,至張之洞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有識之士紛紛指出科舉制度禁錮思想之弊。科舉始於隋朝,至明清時期以八股文為考試文體,要求考生嚴格遵循朱熹《四書集注》,「代聖人立言」,不許抒發己見。梁啟超在〈變法通議〉中痛陳八股之害:「民之愚、國之弱,導源於此。」

1898年戊戌變法期間,梁啟超受光緒帝召見,獲授六品銜,辦理京師大學堂(今北京大學)及譯書局事務。他與康有為、譚嗣同等維新派大力推動改革,其中重要舉措包括廢除八股、改試策論,並設立新式學堂。雖新政僅維持百日即告夭折,所有改革被廢止,但變法思潮已深入人心。1901年清廷在內外壓力下宣布廢除八股文,至1905年正式廢止延續一千三百年的科舉制度。

戊戌變法失敗後,梁啟超流亡日本,創辦《清議報》《新民叢報》,繼續倡導立憲政治。其間他廣泛涉獵西方政治學說,思想逐漸轉變。民國成立後,他組織進步黨,一度出任司法總長、幣制局總裁等職。1915年袁世凱圖謀帝制,梁啟超發表《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一文,公開反對帝制,並暗中策劃護國運動,協助弟子蔡鍔返雲南起兵討袁。三個月後,洪憲帝制宣告失敗。

梁啟超對近代中國文學的革新貢獻尤為卓著。1896年,他與夏曾佑、譚嗣同、黃遵憲等提出「詩界革命」口號,批判詩壇盲目擬古之風。他主張「以舊風格含新意境」,在《飲冰室詩話》中強調:「欲為詩界之哥倫布、瑪賽郎,不可不備三長:第一要新意境,第二要新語句,而又須以古人之風格入之。」其詩作《愛國歌》四章、《讀陸放翁集》等,皆以淺白語言抒寫新思想,實踐其詩論主張。

《少年中國說》激勵無數志士

梁啟超在散文方面的創新最為人稱道。他在《時務報》《新民叢報》時期發展出獨特的「新文體」。這種文體打破桐城派古文的清規戒律,《清代學術概論》中自述:「務為平易暢達,時雜以俚語、韻語及外國語法,縱筆所至不檢束。」其名篇《少年中國說》以磅礴氣勢謳歌未來中國;《論毅力》以層層遞進說理鼓舞人心。這種「縱筆所至不檢束」的文風,極大解放了散文的形式,影響了整整一代文人。

《少年中國說》是梁啟超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自發表以來激勵無數仁人志士。文中運用大量排比、對偶,氣勢恢宏:「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紅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瀉汪洋。」這段文字成為二十世紀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勵志篇章之一,至今仍被廣泛傳誦並長期入選語文教材。

梁啟超還發起「小說界革命」,在《論小說與群治之關係》中將小說提升為「文學最上乘」,強調小說具有「熏、浸、刺、提」四種感染力,能傳播「新道德、新宗教、新政治、新風俗」。他創辦《新小說》雜誌,親自創作政治小說《新中國未來記》,雖未完成,但開創了中國政治小說的先河。

梁啟超的文學革命貫通詩、文、小說、戲劇各個領域,其創立的「新文體」打破文言與白話的界限,為後來的白話文運動鋪平道路。他以其「筆鋒常帶情感」的文章,啟迪民智,推動社會變革,為中國文學的現代化轉型奠定了堅實基礎。

●緩圓 資深中學中史科及中文科教師,從事教學工作三十年。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