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說到,心流是一種完全沉浸於當下活動本身的最佳體驗狀態,它的神經基礎與多巴胺不同,涉及另一套神經化學物質的協同作用,包括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在特定腦區的參與,以及內源性大麻素等。
這些物質共同提升了注意力、集中力和模式識別能力,同時抑制了無關腦區的活動,讓我們進入一種高度高效且愉悅的沉浸狀態。
這種狀態與存在主義和東方哲學的理念不謀而合。它要求我們全身心地投入此時此地,類似於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所描述的「此在」的本真狀態——不再沉溺於對未來的焦慮或對過去的悔恨,而是在當下的行動中找到自身的意義和圓滿。
總而言之,心流是一種將注意力從對結果的預期,徹底轉向對過程體驗的狀態。它不依賴外在獎勵,其回報即活動本身帶來的深度滿足感和成就感,是對抗多巴胺驅動下那種浮躁和空虛的一劑良藥。
心流令人收穫專注與滿足
多巴胺與心流並非對立,而是人類體驗譜系上的兩個關鍵點。多巴胺是探索的動力,它讓我們有志於遠方,推動創新和進步;心流是深耕的喜悅,它讓我們安於當下,收穫專注與滿足。現代人的困境往往在於多巴胺系統被過度刺激,而心流體驗則日益稀缺。我們刷着無窮無盡的短影片,這是由多巴胺驅動的尋求,卻很難讀完一本書,而閱讀正是一種需要心流沉浸的活動。
真正的智慧在於有意識地管理我們的注意力。我們需要理解多巴胺的機制,認識到「渴望」並不等於「喜歡」,對多巴胺的陷阱保持覺察。同時,我們應主動創造心流條件,選擇有挑戰性的愛好,設定清晰目標,減少干擾,為沉浸體驗創造空間。
最終,我們應尋求平衡,讓多巴胺帶你啟航,去設立新的目標;讓心流伴你航行,去享受旅程本身的每一刻。正如契克森米哈賴所言:「最好的時刻通常發生在一個人的身體或心智在自願努力完成某種艱難而有價值的事情的過程中。」或許,幸福不在於永遠繃緊繩索走向高處,而在於我們能隨時選擇踏實地走在地上,並全然投入腳下的每一步。(二之二)
●文鯉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