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芳
抗戰勝利80周年,抗戰歌曲《松花江上》響起,歌詞中「從那個悲慘的時候」,總是令人悲憤壓抑;苦難歲月雖然遠去,戰爭還是歷歷在目。
此刻,適逢其會到東北遼寧、吉林,追尋戰火的痕跡。清政府北洋水師在黃海迎戰「甲午戰爭」,繼而日軍在「旅順口大屠殺」,日俄為爭奪中國東北,在旅順口打響「日俄戰爭」,日本侵佔東三省「九一八事變」……走在腳下都是一頁頁傷痕歷史;及至來到丹東,中國「抗美援朝」,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的「斷橋」、「浮橋」,我們彷彿看到了英雄的身影,抑壓的心情始能得到抒發。
在遼寧瀋陽參觀張學良故居,顯赫輝煌的張氏帥府,今天遊人如鯽,濃濃的歷史墨彩,沉重的家國情懷。1936年張學良將軍與楊虎城將軍一同發動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由此拉開了中國全民族抗戰的序幕。「西安事變」是中國近現代歷史的轉折點,也是張學良人生的轉折點,他從此失去了自由,開始人生的幽禁歲月。
年前獲張學良侄女張閭蘅和張閭芝贈書《張學良趙一荻私人相冊》(溫泉幽禁歲月1946-1960),讀後珍藏至今,這本根據張學良日記、口述和幽禁生活照片而編輯的相冊,在抗戰勝利80周年之際翻閱重讀,仍能感受到少帥的一腔熱血,在山野孤清中冷卻。張閭蘅和張閭芝是張學良五弟張學森的女兒,祖母是能幹的五夫人壽懿。所以參觀時,我特別留意壽夫人的居室「小青樓」,當年張作霖在皇姑屯事件中被日本人炸亡,就是在「小青樓」內秘不發喪,為張學良回家奔喪贏取了時間,避免日本人乘虛而入。
「九一八事變」後,大帥府被日本人侵佔,倉皇中一家人分散至北平或天津,也有的到了英、美。張學森隨母壽夫人先到天津,1948年再到台灣;張學良1961年才獲准與親屬見面,一別25年,親人哭斷腸抒發思念的悲苦,在台灣張學森一家,成了張學良的依託,侄女感受到張學良大伯對家人、家鄉、國家、民族的摯愛。
在侄女的記憶中,經過漫長幽禁歲月的大伯,仍不失機敏、幽默和愛熱鬧的性格,最喜歡在子侄面前表演他的「推牌」;為照顧大伯和大媽(趙一荻),閭芝提前退休陪伴他們生活起居,閭蘅則作為大伯的「精神導遊」,進入中國內地,走訪大伯魂牽夢縈的人與事,成了張學良和舊部、舊人溝通的橋樑,使張學良晚年得到莫大的安慰。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