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復旦大學金磚國家研究中心主任沈逸對香港文匯報表示,中國在集中資源、長期規劃、社會動員、科技融合、制度合法性與人民參與等方面具有綜合治理優勢,這使得中國在複雜環境下能夠始終保持較高的治理效率與適應性,「我們與西方國家,比如美國,存在顯著差別,而這些差別恰是當今複雜時代下,中國治理優勢的重要來源。」
集中決策快速落地 vs 權力分散效率落後
沈逸認為,中國治理優勢之一是集中決策與資源整合能力強,政府可以在國家層面制定長期規劃,並在省、市、區各級協同推進。因此,在重大基礎設施、科技攻關、區域發展戰略等方面,能集中資源、統一協調,快速落地。
「相比之下,美國的聯邦制和多黨制體制,權力分散、利益多元、程序複雜。在推動大規模基礎設施項目時,往往需要跨州協調、國會審批、地方合議等多個環節,導致推進周期拖長、成本大增。」他說,《中美日基建投資現狀及歷史比較》報告就指出,早年美國基礎設施投資水平遠不及中國,相對於GDP佔比較低。據該報告,中國基礎設施投資強度(佔GDP的比重)曾高達19.6%,而美國僅約3.7%(在某些年度)。
2023年,時任美國總統拜登曾在一次公開活動中表示,中國的基礎設施建設位列全球第二,而美國只排名第十四,美國恐無法引領世界。2024年,美國總統特朗普在接受彭博社採訪時稱,美國需要建設的地方比中國多得多,「看看底特律吧,比中國城市落後太多了!」
沈逸認為,這從一個側面說明,美國羨慕但難以複製中國式的建設效率。
長期規劃成果矚目 vs 政黨更替政策受阻
中國治理優勢之二是「長期規劃+跨周期」推進能力強。沈逸說,中國可以制定5年規劃、10年布局、20年遠景目標,政府層面和政策層面具有連貫性和穩定性。正是基於這種體制優勢,中國在高鐵網、特高壓電力網、城際交通網絡、數字基礎設施、清潔能源等領域能夠長期投入、持續推進,取得國際矚目的成果。而西方國家由於選舉周期短、政黨更替頻繁,政策易被撼動,長期建設容易受到政權更替、政治波動的干擾。
中國的治理優勢還體現在社會動員與政策執行能力強,以及科技驅動與政策設計融合方面。「美國雖然在基礎研究上有強大優勢,但在推進某些關鍵技術產業化和系統化上,還是受到市場機制和利益分散的制約。」沈逸指出,西方制度強調程序正義、個人自由與制度競爭,雖然在權力監督、制衡機制方面設計更複雜,但在迅速行動、應對緊急挑戰及長周期布局方面經常顯得捉襟見肘。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