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追憶楊振寧 1922-2025】寒風難阻追思 清華園送別楊振寧 港生:楊先生是科學巨擘 更是偉大的愛國者

2025-10-20 04:20:42 內地
●為深切緬懷楊振寧先生,清華大學設立楊振寧先生緬懷室,接受各界友好人士弔唁。圖為10月18日,一位清華教職工在弔唁楊振寧先生。 中新社
●緬懷室門口掛着楊振寧先生獲頒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的介紹。 中新社
●10月19日,民眾及清華大學師生排隊進入緬懷室。中新社
●弔唁人群中既有清華大學在校師生,也有社會各界人士。 香港文匯報北京傳真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郭瀚林 北京報道)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楊振寧於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歲。為深切緬懷楊振寧先生,清華大學在他生前工作過的高等研究院設立臨時緬懷室,接受校內師生及社會人士弔唁。19日一早,弔唁人員就在門外排成幾十米的長隊,還有人專程從外地趕來悼念楊振寧先生。多位就讀於清華大學的香港學子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楊振寧先生不僅是一名科學巨擘,也是一位偉大的愛國者。他對科學探索的執着、對家國的深厚情懷,是當代青年人應當永遠銘記的。

清華園內的一座紅磚小樓便是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這裏不僅是楊振寧晚年工作的地方,也是他的父親楊武之先生曾工作的地方。19日,北京的最低溫降至0°C,前來弔唁的人群依然排成長隊,在寒風中默默表達對大師的哀思與敬意。

緬懷室內懸掛黑底白字的橫幅「深切緬懷楊振寧先生」,橫幅正下方是楊振寧的照片,現場擺滿了白色和黃色的菊花。與之正對的牆上,展列有二十多張照片,記錄了楊振寧生命中的不同時刻。從孩童、青年到老者,前來弔唁的人們駐足在此,重溫這位科學巨擘的傳奇一生。

「楊先生的思考深度讓我難忘」

香港文匯報記者了解到,緬懷室開放時間為10月18至24日的每天上午九點到晚上九點,昨天開放前還有半小時,門外就已有不少人等候。弔唁人群中既有清華大學在校師生,也有社會各界人士。據中國新聞網報道,一名來自香港中文大學的王教授來到現場弔唁並談到,20多年前曾與楊振寧共事過。「楊先生是名滿全球的學者,也是非常慈祥的老者。」他回憶,曾邀請楊振寧作關於科學與哲學的學術報告,「楊先生非常爽快地答應。那次報告中,楊先生敏捷的思維、對問題的辨析以及思考深度,讓我至今難忘。」

追憶《馬蘭花開》 「共同途」寄情深

清華大學在讀學生王同學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自己中學時的物理老師在得知楊振寧先生去世後,委託了自己幫忙預約入校,專門從遼寧瀋陽趕過來進行弔唁。來自香港的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士研究生陳嘉誠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楊振寧先生是對近幾十年物理學做出最大貢獻的巨擘,也是一位偉大的愛國者。

「我在學校參演了一部話劇《馬蘭花開》,主要講的是『兩彈一星』元勳鄧稼先的故事,2023年還曾回到香港進行巡演。大家都知道楊先生與鄧先生從兒時起就是好友,劇中鄧稼先對楊振寧說,希望你在國外經常想着我們的祖國,並送給楊振寧一句臨別寄語——『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同途』。」他表示,清華的學風與成就,恰恰是因為一代代的清華人的這種強烈的使命感、責任感和擔當精神。

「歸根居」踐初心 講座基金育棟樑

另一位港生、清華大學教育學院的陳淳琳談到, 「歸根居」是楊振寧先生放棄美國國籍,全職回到清華任教時的住所。先生以八旬高齡回到清華後,仍堅持給本科生講課,他推動成立的高等研究院,使清華在理論物理、量子信息等方向迅速躋身世界前沿。「楊振寧講座基金」已資助了百餘名青年學者,他們中不少已成為中國科研的中堅力量,「先生對科學探索的執着、對家國的深厚情懷,是我們這代學子應當銘記的。」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