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為「肺主宣發肅降」,肺氣能夠宣發衛氣至體表,形成保護屏障。當肺氣充足,宣發功能正常,鼻竅自然通暢;若肺氣虛弱,衛外不固,外邪便易侵襲鼻竅,導致氣機阻塞。在臨床上,過敏性鼻炎患者常見的晨起鼻塞、噴嚏連連,多與肺氣虛寒有關,這與現代醫學認識的鼻黏膜血管調節功能紊亂、過敏反應導致血管擴張及組織水腫有着對應關係。
「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脾主運化水濕,當脾虛失運,水濕內停,凝聚成痰,上犯於鼻,則導致鼻塞、流涕。這類患者常伴有食慾不振、腹脹、大便稀溏等症狀,且鼻塞多在飯後或食用生冷食物後加重。
「腎主納氣」,與呼吸深度密切相關。腎精虧虛時,氣不歸元,呼吸淺表,鼻竅失於溫煦,易致鼻塞。這類鼻塞特點是病程長、反覆發作,伴有腰膝酸軟、畏寒肢冷等腎虛表現。
以上觀點都反映了中醫學十分重視整體觀念,即使一個普通的鼻塞,也和全身各個臟腑有所關連。因此,要治療慢性鼻塞,中醫也必須從整體出發,以調補肺脾腎三臟為主要思路,才能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有趣的是,連現代醫學也越來越認識到鼻塞的多因素性及全身性聯繫。例如,胃食道逆流可刺激鼻黏膜引發炎症;甲狀腺功能減退可導致黏膜水腫引起鼻塞;女性月經周期中激素變化也會影響鼻黏膜血管舒縮狀態。這些發現與中醫整體觀念不謀而合,都指向鼻塞不僅是局部問題,更是全身狀態的反映。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