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期提及在記者招待會上,司儀車淑梅問紅線女(女姐)怎樣保持聲音百年如一日?女姐提供一個意想不到的答案,她說要多謝父母給她一把美好的聲音。這使我想起有一位行外人問我,紅線女的歌聲數十年如一日,是怎樣保持聲線的?「紅腔」的唱腔怎樣練成,女姐本人和專家們都已說得十分清楚,我叫他自己尋找資料。至於女姐如何保持歌聲不變,作為專業製作人,當然不便向第三者透露。不過,我把一篇題為《操曲用錯力,婦聲沙生繭》的新聞報道傳給他看。該報道引述一位耳鼻喉科專科醫生對長者唱「子喉」的分析,說:「長者聲線偏沉,唱『子喉』會較吃力,加上唱粵曲時一般需樂隊伴奏,部分人唱曲時或與樂隊『鬥大聲』;長者聽力亦開始退化,或不自覺唱得太大聲,令聲帶受損或影響聽力。」聲帶會隨人的年齡增長而「老化」(失去彈性),要聲音不變,自然需另想辦法。
陳昌輝醫生又提醒市民平日盡量輕聲說話,若因工作需要長時間說話,應多飲水保持聲帶濕潤,減低發聲時摩擦,以免加重聲帶損傷。陳醫生的勸喻使我想起「風腔」創始人陳笑風的護聲方法。陳笑風說話「陰聲細氣」,有一次,我和他在半島酒店大堂喝下午茶。由於附近坐滿了人,他說話時,若不挨近他,也難聽得清楚。後來,我在一次訪問裏,問他「養聲」的方法。他說要有良好的生活和飲食習慣,例如遠離煙酒、少吃煎炸食物、多喝水等。但重要的是日常要輕聲說話,因為演出長時間使用聲帶,平日便少說話或不用力地說話,讓聲帶休息。他坦白說︰「我聽過很多名唱家的練聲方法,絕大部分是說要擴大聲量、提高調門,並沒有關注到聲帶的健康。」陳笑風對聲帶的「動」與「靜」有一套「科學」的看法,一直保持了良好的聲線。但始終受年齡的影響,晚年唱曲也要降低調門。
花旦晚年多難維持唱「子喉」的聲線,已故名伶梁漢威曾對我解釋箇中原因,他說:「你看大多數花旦平日說話聲音都是聲音低沉,因為唱子喉要把聲帶拉得特別長,聲帶變得長容易失去彈性,除非天生說話和唱曲的調門接近,否則平時說話便很容易變成『鵝公喉』。」 ●文︰葉世雄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