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聞正聲 時事評論員
傳統郵政業務因科技發展而日漸萎縮,加上環球政經情勢不穩,令郵件業務雪上加霜。特區政府昨日宣布,由於空郵郵件量遠低於當初的估算近七成,經審慎和全盤考慮,決定主動終止香港郵政空郵中心(空郵中心)重建計劃,確保公共資源用得其所。特區政府的決定,充分展現一個負責任政府應有的擔當,破格前瞻地為社會果斷「止蝕」;同時證明,負責監督重建工程的部門盡責履職,即使已獲立法會撥款,亦繼續不斷審視最新情勢發展,態度認真,確實可嘉。
政府果斷煞停重建工程
立法會財務委員會(財委會)於2021年批准撥款約46.1億元,推行空郵中心重建計劃,當時估算香港郵政需處理的空郵郵件量至2046-47年會上升至180,000公噸。然而,根據最新估算,空郵郵件量至2046-47年只會達到60,000公噸,相差足足有120,000公噸,亦即較當初估算下跌近七成,下跌的大部分為電商郵件。
四年下來,空郵郵件估算量之所以相差那麼多,最大原因相信與地區衝突和地緣政治局勢持續升溫,令全球經濟前景面對重大不確定性、各地郵政服務受到衝擊,並出現結構調整有關。稍稍盤點一下,2022年爆發的俄烏衝突,令到香港郵政寄往俄羅斯的電商郵件業務大幅萎縮,轉運模式亦已有所改變,難以回復之前的郵件量。再來就是今年年初由美國政府主動發動關稅貿易戰,美方取消全球郵政渠道寄遞小額包裹的免稅政策,此舉嚴重影響香港郵政正在開發寄往美國的電商郵件業務。
各國傳統郵政業務皆萎縮
傳統郵政業務持續萎縮是不爭的全球性事實,互聯網和電子郵件的出現重塑了人們的通訊方式,電商郵件業務早已成為世界各地郵政機構的主要收入來源。根據擁有一百九十二個成員國的郵政網絡「萬國郵政聯盟」的預計,及至2025年,來自包裹和物流服務等電商郵件的收入將佔郵局總收入的36%,而在二十年前的2005年,這一比例僅為11.3%。由此可見,一旦電商郵件業務被特殊原因窒礙,特別是作為消費品大國的美國不斷「搞風搞雨」,空郵郵件的處理量和估算量,較原先預計出現較大出入,雖為不幸,但實屬正常;正如萬國郵政聯盟所指出,美國針對郵政包裹的最新關稅措施給全球郵政運營商帶來重大影響。
再者,世界各地的公營郵政體系,同樣都面對經營困難的事實,以加拿大為例,該國的國營郵政體系早前因應虧損,決定不再提供每星期5天挨家挨戶投遞郵件服務,藉以縮減開支。據報道,同樣面對經營困難的公營郵政體系還有丹麥和德國:丹麥宣布國營郵政系統將於今年底前停止投遞服務,而德國郵政早前亦宣布裁員8,000人,盼藉此削減成本。就連日本,去年10月開始亦將郵費標準上調大約三成,理由是郵政服務使用量減少和物流成本上升等等。
成功節省大筆公共開支
由此可見,郵件量減少、公營郵政體系受到衝擊,絕不是香港獨有的問題。現屆特區政府「識變、應變、求變」,因勢利導,根據香港郵政客觀和務實的估算,毅然決定煞停空郵中心重建計劃,實在值得支持。空郵中心重建計劃的工程現時已被暫停,計劃至今已支出及估計將涉及的顧問/承辦商費用共約1.36億元,佔總獲批撥款少於3%。香港郵政正研究更符合成本效益的替代方案,包括保留已興建的臨時空郵處理設施;特區政府果斷的決定,為特區政府省下大筆公共開支,可以確保公共資源用在切合香港最新需要的郵政項目上。
時移世易 把握機遇 開拓商機
香港郵政持續監察郵件量和營商環境,成功為全港市民省下數額巨大的公帑,固然值得一讚;然而展望未來,香港郵政確實必須物色更多元化、更優質的收入來源。跟其他商業活動一樣,「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包括東盟和中東,甚至是「金磚國家」等新興市場,非常值得香港郵政開拓電商郵件業務,藉以分散地緣政治造成的風險。另外,參考其他國家及地區的經驗,推出多元化服務,開拓新資源,是另一可行出路;如參考法國的做法,香港郵政可考慮在部分環境較佳、地方較寬敞的郵局配備試衣間,讓顧客當場試穿商品,不合適的話便直接退回,無需將貨帶回家,這種「開源」方式,值得參考。根據外地經驗,其他可考慮的服務還包括匯款、收稅或身份證明等行政或福利服務;而日本郵政甚至提供「照顧」服務,郵政工作人員會到老人家中探望,並向其他家庭成員回饋老人的狀況,相當具創意。
今次終止空郵中心重建計劃,對特區政府來說相信是一個大膽、破格,但同時並不困難的決定,畢竟事實擺在眼前,強行推進重建計劃,最終郵件量達不到預期,浪費和損失的是屬於廣大市民的公帑。特區政府權衡利弊得失,勇於作出以市民福祉為依歸的決定,市民應正面看待,給予肯定和支持;亦期待特區政府盡快提出更符合成本效益的替代方案,確保高效、高質的香港郵政服務不會受到任何負面影響。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