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鄧飛 立法會議員 教聯會副會長
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將於10月20日召開,審議「十五五」規劃建議,這標誌着香港迎來從「十四五」收官到「十五五」開局的關鍵轉折期。作為實施「一國兩制」的國際化城市,香港在國家「十四五」規劃期間通過「八大中心」建設奠定了產學研基礎。國家主席習近平指出,「發展必須是遵循經濟規律的科學發展。」其中包含的「新質生產力」、「高水平開放」、「統籌發展和安全」等概念,為香港指明了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的升級路徑。北都大學教育城(下稱「北都大學城」)作為特區政府錨定的戰略支點,其規劃與實踐恰是香港把握國家機遇、破解自身發展瓶頸的縮影。
從八大中心到新質生產力的升級
國家「十四五」規劃期間,香港通過教資會資助將「八大中心」相關學科學生比例提升至60%,STEAM學科達35%,累計投入超200億港元支持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領域。這種「學科—產業」綁定模式在「十五五」期間將進一步深化:2025年施政報告提出的30億港元「前沿科技研究支援計劃」,要求項目由國際頂尖團隊牽頭,並採用1:1至4:1的配對資助,既避免「撒胡椒麵」式投入,又通過企業參與確保科研落地。
北都大學城的規劃正是這種資助邏輯的空間延伸。根據高力研究數據,洪水橋/厦村地塊若將44.5公頃閒置工業用地轉為教育用途,可提前啟用,並容納更多學生和宿位。這種「騰籠換鳥」不僅緩解港島教育資源緊張,更通過毗鄰新田科技城的區位優勢,實現「上午實驗室、下午科技園」的產學研零時差轉化。
打造創新中樞 實現價值重構
北都大學城的戰略意義,在於打破香港「南重北輕」的傳統格局。歷史上,新界北曾被視為「睡城」,但2024年北環線動工、2027年港深西部鐵路開通,使其成為「半小時灣區生活圈」的核心節點。這種交通質變,配合「學研產居」模式,正在重塑區域價值:牛潭尾地塊聚焦生物醫藥,與落馬洲河套區的港深創科園形成「研發—試驗—生產」鏈條;洪水橋地塊規劃的第三所醫學院,將聯動廣深港澳科創走廊的醫療資源,預計可催生多家生物科技初創企業。
更值得關注的是「在地國際化」策略。梁海明教授提出的「引入北大、清華分校」設想,不僅能吸引內地5億中產家庭的「在地留學」需求——預計年均創造30億港元教育貿易收入——更通過「雙導師制」(港校導師+內地院士)培養既懂國際規則、又熟悉國家需求的「新質人才」。這種模式已在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驗證。北都大學城若複製該經驗,將可形成「香港研發+灣區製造+全球市場」的創新生態。
「十五五」時期將更注重「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結合」,北都大學城的建設正是制度創新的試驗田。在土地供應上,特區政府打破「生地熟做」傳統,採用「熟地出讓+公私營合作」模式:洪水橋地塊由港鐵牽頭,聯合高校、企業共同開發,既緩解財政壓力,又避免「重地產輕科創」。
然而,北都大學城的推進仍面臨現實挑戰。其一,土地徵收進度滯後:牛潭尾46公頃用地因農地補償糾紛,動工時間可能推遲至2028年,落後於教育需求的爆發式增長。其二,產學研協同不足:2024年香港高校專利本地轉化率僅15%至20%,遠低於硅谷。筆者建議建立「科研成果強制轉化機制」,要求獲特區政府資助項目在3年內實現商業化,否則收回部分資助。
更深層的挑戰在於治理協同。例如,內地高校來港設分校面臨學位認證、課程審批等制度差異,需由中央層面推動「灣區教育規則互認」,允許北都大學城試點「港式認證+內地備案」雙軌制。這種突破在橫琴已見雛形:澳門大學橫琴校區的畢業生,同時獲得澳門與內地的學歷認證,為北都大學城提供了可複製的經驗。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