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網記者 江鑫嫻 北京報道)故宮博物院建院百年之際,再度推出新展,這次的展覽旨在引導觀眾深入了解捐獻文物及其背後的故事,呼籲公眾共同參與文化遺產保護事業。「仁風景從——故宮博物院藏捐獻文物展」將於17日起在故宮景仁宮展出。展覽展出100位捐獻者所捐展品逾百件,包括鄭振鐸、孫瀛洲等捐獻大家的捐獻文物,展品類別包含書畫、陶瓷、銘刻、玉石器、金銀器、雕塑等,展期一年。展覽以「見人、見物、見精神」的展示思路,對應展覽三個單元「念其人、記其功、彰其德」,全方位呈現捐獻文物的深層意義與多元價值。

景仁宮是故宮博物院於2005年開設的捐獻專館,立有「景仁榜」鐫刻捐獻者名錄。1945年至今,故宮博物院已累計接受社會各界800餘人次捐獻的3.5萬件/套文物。今次舉辦的「仁風景從——故宮博物院藏捐獻文物展」是在景仁宮舉辦的第10個捐獻文物主題展覽,同時也是故宮博物院建院以來的第49個捐獻展。
景仁宮前殿為第一單元「念其人」,下設「率先垂範」「家國情懷」「大愛無疆」「紫禁丹心」四個小節。選擇的捐獻者涵蓋國家領導人、社會各界賢達、港澳台同胞、愛國華僑華人、國際友人、故宮同仁等,他們以無私大愛守護民族文化之瑰寶,以拳拳之心鑄就文明傳承的豐碑。

記者在「大愛無疆」小節中看到了多件來自港澳台人士的捐贈文物。香港的葉義捐贈的一件清代犀角雕彌勒佛像是重點展品之一。雕像呈深慄色,以圓雕技法隨形刻畫一尊布袋和尚,袒胸露腹,赤足曲肱,開口大笑,神情慈祥,右手持桃,斜倚布袋而坐。又雕小童數人於其身周肩上嬉戲調笑。這件小雕像巧妙利用了犀角本身形態,將人物神態傳達得活靈活現,體現了創作者不俗的藝術水準。

在抗日戰爭中就以醫術仁心聞名香港的葉義,致力於文物保護和傳統藝術研究。1984年,葉義闔然辭世,其親屬依其囑託,將其畢生珍藏的81件犀角文物,無償捐贈給故宮博物院。
景仁宮後殿東側為第二單元「記其功」,通過「合浦珠還」「眾藏補闕」「華章賡續」三個小節,呈現捐獻文物在實現清宮流散回歸、補充院藏所缺、延續藏品體系三方面的價值。正是通過捐獻者的慷慨捐獻,幫助故宮博物院逐漸形成了能夠完整展現重要門類文物發展脈絡的藏品體系。

景仁宮後殿西側為第三單元「彰其德」,下設「仁心懿德」「銘心永記」兩個小節。選取捐獻者5封親筆書寫的信箋、3段真摯的話語及其捐獻文物,彰顯捐獻者的高風亮節、仁心義舉;同時展示故宮博物院為捐獻者舉辦的展覽、出版的圖錄等,表達對捐獻者的銘心永記,和對捐獻精神的傳承賡續。

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在16日舉行的開幕式上表示,在這些捐獻者中,有黨和國家領導人,有知名學者和收藏大家,有工人、農民等各行各業人員,還有海外華人華僑和國際友人,以及故宮博物院本院職工。每件捐獻文物背後的故事雖各有不同,但都飽含了捐獻者守護中華文脈的樸素熱忱,彰顯了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無私奉獻精神。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解冰表示,文物捐獻是博物館藏品的重要來源。國家文物局正在組織編撰新中國捐獻文物圖集,後續也將加強與相關部門溝通,進一步完善規章制度,為文物捐獻創造更有利條件。


鄭振鐸先生是新中國文物事業的奠基人,首任國家文物局局長。開幕式上,其孫鄭源作為捐獻者家屬代表出席並致辭。他說,故宮博物院從明清皇宮禁苑變身為人民博物館,這其中凝聚着無數先輩的心血與智慧。先輩們懷着對中華文化的無比的熱愛,將畢生珍藏無私捐贈給國家,這種化私為公的高尚情操永遠為世人所銘記。這些珍貴的文物,不僅是捐獻者家族的記憶,是民族的瑰寶,更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文化橋樑。

據悉,今次展覽由公益慈善研究院獨家捐助。公益慈善研究院內地首席代表陸怡表示,此次展覽是公益慈善研究院與故宮博物院五年合作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該計劃旨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兼具藝術與科技素養的專業人才。他表示,本次展覽透過逾100件/套展品呈現100名捐獻者的捐獻,不僅展示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彰顯了社會賢達無私捐獻,共同為中華文化貢獻的心。


故宮博物院表示,受展覽空間所限,捐獻者及捐獻文物不能一一列舉,只能以微知着、管窺全貌,但故宮博物院對所有捐獻者心懷同樣的感激與敬意。另外,受古建築展出條件限制,為保證文物安全,本次展覽將展出部分文物仿製品,趙孟頫、趙雍行書上中峰札合卷(元)、陳繼儒梅花及書詩畫冊(明)、犀角雕布袋和尚(清)等部分文物原件也將於11月3日和12月10日更換為仿製品。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