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有片) 教唆訛稱喪失行為能力或患絕症 假中介抽佣三成 16人提早取MPF被捕涉款逾400萬

2025-10-16 17:17:39 香港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蕭景源)警方較早前接獲一間「強積金受託人公司」轉介,指發現有「強積金供款人」涉嫌提交虛假醫生證明,聲稱自己「完全喪失行為能力」或「罹患末期疾病」,從而提早提取強積金供款,案件其後交由觀塘警區重案組跟進。

觀塘警區刑事總督察鄧子軒今日(16日)表示,本周一至本周三(13至15日),警方展開代號「夜轟」的拘捕行動,行動中共拘捕16人,包括10男6女,年齡介乎31到56歲,被捕人分別報稱任職廚師、售貨員、保安員、侍應、地盤工人等,所涉及的強積金供款金額超過港幣400萬。

觀塘警區重案組第一隊督察梁曼宜指出,警方調查發現,有犯罪集團主腦假冒中介,透過社交媒體廣告,聲稱可以安排中介替被捕人提早取回他們的強積金。這些所謂的中介會協助被捕人向強積金受託人公司提交虛假醫生證明,聲稱完全喪失行為能力或罹患末期疾病,目的是希望提早取回強積金供款。而被捕人只需要把他們的個人資料以及在申請表格上以電子方式簽名,再透過社交平台交給這些所謂中介,雙方從來沒有見面。

當被捕人成功提取強積金供款後,這些所謂中介會向他們收取5至30%的佣金。行動中,警方在被捕人住所檢獲一些強積金供款的文件以及相關銀行紀錄。所有被捕人已獲准保釋,警方會繼續調查,而調查的方向包括案中所謂的中介。

積金局高級經理(執法)曾麗珊(左)、觀塘警區刑事總督察鄧子軒(中)及觀塘警區重案組第一隊督察梁曼宜(右)。(香港文匯報記者鄧偉明攝)

據悉,涉案人士主要因欠債或急需錢銀周轉,因而誤信社交媒體廣告的所謂中介人,非法提早取回他們的強積金。在過往同類案件中,強積金供款人均以「完全喪失行為能力」為由提早取回強積金,惟警方在本案首次發現有人利用「罹患末期疾病」作為理由。

此外,案中的虛假醫生證明由所謂的中介撰寫後循網上途徑申請及提交,申請取回的強積金供款由5萬至65萬不等,不過,該些醫生紙上不同的註冊醫生俱表示沒有簽發,案中暫無醫生涉案。一般情況而言,申請人若就「完全喪失行為能力」或「罹患末期疾病」而向受託人遞交有關醫生紙,一般會獲強積金受託人批核。

但在本案中卻有3個破綻位,其一是所有寄給信託人的網上申請,在電郵格式上俱一式一樣;其次是申請表格的字跡一樣;再者,拍攝醫生紙的背景亦是一樣,俱用木枱做背景。以上三點俱引起當局的懷疑。

檢獲涉案文件及手機等證物。(香港文匯報記者鄧偉明攝)

積金局高級經理(執法)曾麗珊表示,積金局高度關注首次發現有不法之徒涉嫌偽造或使用虛假文書,教唆強積金計劃成員以罹患末期疾病為由非法提早提取強積金。積金局呼籲強積金計劃成員必須提高警覺,防範來自懷疑犯罪集團、聲稱可協助計劃成員提早提取強積金的推銷電話、短訊或社交媒體帖文,同時切勿向任何來歷不明的第三者透露個人資料,亦要避免在空白或資料不全的表格上簽署。

積金局與警方及強積金受託人一直保持緊密聯繫,跟進任何可疑個案。積金局亦不時透過通函/指引,提醒強積金受託人在處理提取強積金的申索時必須做好把關工作,查核證明文件的真偽,一旦發現懷疑個案,必須向警方舉報及通報積金局,協助打擊及防範涉及強積金的違法行為。積金局會全力配合警方的執法行動,打擊違法行為,強積金計劃成員切勿以身試法。

(香港文匯報記者鄧偉明攝)

鄧子軒表示,警方強烈譴責有欺詐集團以「合法、合規」、「不成功、不收費」等技倆誘騙市民透過不法手段提取自己的強積金供款,市民不單止需要向一些素未謀面的人士繳交部分自己每月辛苦儲蓄而來的強積金供款,同時更令自己墮入法網。

警方重申,「欺詐罪」屬嚴重罪行,一經定罪,最高可被判監禁14年。「唔知情」並不代表市民無需負上法律責任,警方會就每宗案件索取法律意見,因此市民切勿以身試法。此外,警方提醒市民提高警覺,切勿輕率點擊超連結 / 相信所謂的中介,同時提醒自己及身邊人要保障自己私隱,不要輕易把自己的個人資料包括身份證明文件,交予一些未經核實的第三方。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