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廖偉強
(作者為利嘉閣地產總裁)
過去幾年,香港樓市受多重因素影響,交投疲弱,樓價回調,準買家普遍觀望。踏入2025年,隨着經濟環境改善,市場信心回升,不少本地資金及內地投資者已率先部署,但部分上車及換樓客仍猶豫不決,未敢貿然入市。
這類買家資金有限,置業對他們而言屬重大決定,不但動用多年積蓄,供樓亦是一項長期承擔。過去幾年的跌勢對其心理造成影響,即使宏觀環境已見改善,利率走勢向下、金融市場活躍、旅遊及零售回暖、剛性需求回升等數據已擺在眼前,但心理障礙仍未完全消除。
筆者從事地產業多年,當然理解這種心態,其實他們現時的處境,就跟二十多年前的置業者頗為相似。回想1997年金融風暴後,本港樓價持續滑落,直到2003年沙士疫情完結後,香港樓價跌至谷底,當時不少分析都認為樓市已經跌至「跌無可跌」的水平。香港市民縱是猶有餘悸,但住的需求始終都有,而且幾年來租金的跌勢未有跟得上樓價,加上美國當時經歷911事件後,接連多次減息。
樓價跌未必非買樓良機
港人就開始留意到,與其長期租住物業,無止境地幫業主供樓,倒不如自己供樓;最重要是,樓價已經跌了很多,就算再稍回調,輸掉了幾年的供款,也不過等於租了幾年樓。漸漸地,愈來愈多人勇於趁低位上車。這些普羅大眾當時也無法知道,原來是在一個難得的歷史低位中入市;至於他們的自住樓,價值後來如何水漲船高,相信大家都知道。
筆者也記得,當時有不少小業主「蝕住賣樓」,但並非急於離場,而是趁機「小換大」,由兩房小單位升級三房或四房大單位,透過「低賣低買」完成換樓,結果在之後多年無需再為改善居住環境而煩惱。
現時樓市已見回穩,無論是首次置業者或有意換樓的用家,均可借鏡當年置業者的心態,在合理水平作出部署,避免錯失良機。
是首次置業者或有意換樓的用家,均可借鏡當年置業者的心態,在合理水平作出部署,避免錯失良機。
(題為編者所擬。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