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飛常觀點|八大齊上榜 本港教育樞紐略有小成仍需精進

2025-10-16 14:26:29 來論

文/鄧飛

本港高等教育再傳佳績。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THE)公布2026年度世界大學排名,本港八間資助大學首度「全線上榜」,其中五間打入全球百強,更有三校創下歷史新高。這項成績不僅是學界努力的回報,也見證本港在建設國際教育樞紐的道路上,正穩步前行。

港大繼續領跑,排名第33,為亞洲第六、全國第三;中大與科大分別列41及58位;城大、理大緊隨其後,穩居百強;浸大、教大及嶺大今年亦表現亮眼,前兩者更首次躋身THE榜單。這一突破,反映出本港高等教育的國際競爭力日益增強,尤其在「國際視野」指標上,八大平均分接近九十分,有五校更進入全球前廿五名,成為真正的國際學府。

教育的實力,離不開制度的支持。近年政府積極投資教育,推動「留學香港」品牌,放寬非本地生限額,擴大獎學金名額,未來甚至籌建北部都會區大學城。這些舉措不僅有助院校「擴容提質」,也吸引全球學生與學者來港,推動學術交流與科研合作。與此同時,國際管理發展學院的《2025年世界人才排名》中,本港由第九躍升至第四,成為亞洲之冠,印證教育與人才政策的協同效應開始顯現。

然而,成績亮眼之餘,也應冷靜反思:本港能否從「學術卓越」進一步邁向「教育品牌」?世界排名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把學術實力轉化為城市競爭力與經濟動能。教育不僅是培育人才的搖籃,也是創新科技、文化交流與社會流動的重要推手。要真正成為國際教育樞紐,本港須在幾方面持續努力。

首先是強化科研與產業的對接。現時不少大學科研成果仍主要停留在學術層面,未能充分轉化為市場應用。政府應鼓勵校企合作,推動創科孵化與知識轉移,讓「科研」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引擎,並建立完善的知識產權與成果轉化機制。

其次,是持續推進教育多元化與社會連結。要吸引全球學生,不僅要有排名與聲譽,更要有包容的學習環境與文化體驗。本港應進一步提升國際學生支援、住宿、實習及就業配套,讓「留學香港」不僅是學業選擇,更是一段豐富的文化旅程。

再者,是鞏固人才政策與教育戰略的協同。教育與人才並非兩條平行線,而是互為支撐的生態系統。未來,當政府對準「八大中心」的發展方向時,教育界亦需提前布局,針對金融科技、綠色轉型、創意文化等新興領域,設計更多跨學科課程與專業培訓,確保本地學生能在全球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教育是百年大計,今天的「八大齊上榜」,是令人鼓舞的里程碑,卻不是終點。本港要在「國際教育樞紐」的道路上持續領先,關鍵在於能否把高等教育的質量優勢,延伸為創新驅動的社會能量。唯有讓世界最優秀的人才在此學習、研究與發展,本港才能在全球教育版圖上,繪出更具影響力的一筆。「略有小成」只是起點,真正的成功,是當本港教育成為推動社會進步、驅動經濟新動能的力量來源。「教育為本,人才為要」這條路,本港已在路上,亦必須走得更遠。

(作者為立法會議員、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教聯會副會長)

責任編輯: 張斐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