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公布的渣打大灣區營商景氣指數顯示,今年第三季度營商「現狀」指數躍升至54.7,創四年新高,而「預期」指數亦升至55.7,為兩年來最高,反映即使面對中美關稅戰等外部不確定性,大灣區企業的營商信心不減反增,印證了大灣區經濟一體化的活力與潛力。面對全球經貿變局,香港應繼續發揮內聯外通獨特優勢,進一步促進大灣區一體化合作,以香港金融、法律、會計等專業服務所長,助力內地企業出海,亦吸引全球資源匯聚,在挑戰中開創新局,為區域經濟發展注入持續動力與穩定性。
渣打銀行與香港貿易發展局昨日聯合公布最新的渣打大灣區營商景氣指數,顯示區內企業對目前營商表現以至商業前景的營商信心,在今年第三季錄得全面改善,其中香港的信心升幅最為強勁,「現狀」和「預期」指數在季內分別上升8.3和7.3個百分點,達到52.2和53.6。香港貿易發展局研究總監范婉兒表示,這主要受中美延長關稅休戰期,減少外圍不明朗因素所帶動,而指數上升主要受惠於提前付運持續和金融活動強勁。然而,企業亦未掉以輕心。調查顯示,近三分之二企業正積極透過提升產品質量、加強品牌推廣與成本控制等策略應對挑戰,並將開拓海外市場視為分散業務風險的重要路徑。
面對中美關稅戰前景未明,內地企業加速調整全球布局,以應對挑戰、拓展市場。昨日開幕的第138屆廣交會,有參展企業透過轉移產地至越南、加拿大,或加大對東南亞、拉美與中東市場的開拓,以降低對美國市場的依賴。在此背景下,香港作為「超級聯繫人」與「超級增值人」的角色更顯關鍵。香港應把握此趨勢,發揮其國際化平台優勢,對接企業需求,助力企業「出海」。
第一,強化「一站式」專業服務,服務企業「出海」需求。特區政府成立的「內地企業出海專班」正是一個重要舉措,透過整合金融、法律、會計與知識產權等專業資源,為企業提供從融資、合規到品牌推廣的全流程支援。例如,金管局與沙特阿拉伯公共投資基金合作設立10億美元基金,支持企業拓展中東市場,正是香港發揮跨境投融資樞紐功能的體現。
第二,推動區域協同,提升產業鏈韌性。香港應積極融入大灣區產業鏈,與內地城市共同構建高增值供應鏈管理中心。例如,借助兩地的國際展覽平台(如廣交會與世界品牌大會),協助內地企業對接全球客戶,同時利用大灣區的製造能力與香港的服務優勢,形成新的「前店後廠」、「前研後產」升級模式,增強整體抗風險能力。
第三,拓展新興市場,分散貿易風險。隨着「全球南方」崛起,東盟、中東、拉美與非洲成為經濟新增長點。香港應加快爭取加入RCEP等區域經貿協定,並透過「特邀人士入境便利計劃」等政策,吸引新興市場企業來港合作,助力內地企業開拓多元市場。
在「走出去」的同時,香港亦須把握機遇持續將海外企業「引進來」,以形成雙向互動的良性循環。例如,香港可進一步優化總部經濟政策,吸引跨國企業在港設立區域總部,並吸引海外企業以香港作為跳板進入內地市場。同時,香港可借鑒廣交會經驗,打造更多常態化展銷與線上平台,讓海外品牌透過香港試水內地市場,並將國際創新技術與商業模式引入大灣區,推動本地產業轉型升級和經濟高質量發展。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