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慧琼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
教育局近日公布的高中中國歷史科與歷史科課程優化框架,標誌着香港的歷史教育進入一個關鍵轉折點。歷史觀的正確與否深刻影響着民族凝聚力的強弱、國家命運的走向與民族發展的興衰,因為一個民族的歷史是其安身立命的根基,對歷史的認知直接塑造着集體認同與未來方向。新課程框架不僅是對過去16年來的課程體系必要更新,更是一次深刻的歷史觀糾偏與斧正工程。它以「相容並蓄、內外聯通」的智慧,為香港青少年搭建起一座理解國家發展脈絡、確立身份認同、拓展全球文明視野的堅實橋樑。
優化後的中國歷史科以「古今並重」為原則,採用通史體例,構建了完整的歷史認知框架。課程涵蓋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社會、民族關係、中外交流等多維度發展,旨在讓學生理解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深厚根基與歷史演進。必修課程的古代史部分,在多個歷史時期加入有關科技和文化的課題,讓學生不僅關注治亂興衰,更透過這些課題認識到中華文明的多元發展,包括史學、醫學、書法、科技發明、繪畫等。這種設計超越了碎片化的歷史事件堆砌,讓學生把握國家發展的內在邏輯與連續性。
通史築基 錨定國家認同
課程也融入國家安全教育元素,讓學生認識國家版圖的形成與增強主權意識。 透過「明中葉對海、陸邊疆的經略」及「清初盛世與版圖的奠定」兩個課題,學生能清晰認識到現代中國版圖奠定的歷史淵源與依據,理解維護國家統一與領土完整的重要性,從而建立堅實的國家觀念。
我們相信,當學生對夏商周三代文明初曙,到秦漢大一統格局奠定,再到唐宋文化高峰、明清社會變遷與疆域的奠定,直至近現代民族復興的壯闊歷程,進行系統學習時,他們所獲得的不僅是時間線上的知識,更是一種深植於文明基因的身份歸屬感。課程強調「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和特色」,不僅可以讓香港青少年逐步理解「何以中國」這個深刻的歷史主題,同時亦自然產生出對民族文化的尊敬與傳承的使命感。它為青少年在全球化浪潮中確立文化主體性,提供了穩固的精神錨點。
在文明互鑒中確立國家角色
2021年,國家主席習近平強調「樹立大歷史觀,從歷史長河、時代大潮、全球風雲中分析演變機理、探究歷史規律,提出因應的戰略策略,增強工作的系統性、預見性、創造性。」而「大歷史觀」就要求我們「着眼於中國歷史的長時段,定位於世界歷史的寬視野」。本次歷史科的優化則突出了「大歷史觀」的運用,框架要求「從國家的立場與角度闡述世界歷史」,並「加強世界史與國家歷史的互動關係」。這並非狹隘的民族主義敘事,而是對長期以來西方中心論的世界史觀一種必要平衡與補充。課程要求學生在研習世界史時,「清晰認識國家在不同歷史階段的角色和貢獻」,實現「立足中國,放眼世界」的目標。
「國家視角」的融入,使世界史學習不再是遙遠異域的旁觀,而是成為理解自身國家如何參與塑造人類文明進程的主動探索。它培養的不僅是國際視野,更是一種清醒的文化自覺與平等的國際對話意識,讓青少年在理解世界多元性的同時,深刻體認國家在全球文明對話中的獨特價值與責任。
培育理性愛國情懷
社會上有意見擔心,優化兩史課程會否對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產生負面影響。筆者認為,新課程目標旨在培養「歷史思維」、「探究式學習」以及「思辨、敘述及評價史事的能力」。同時,愛國情懷的培育與批判性思維的養成並非對立,而是相輔相成。
新課程中,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部分既說明國家在建設過程中走過的曲折與面臨的挑戰,也展現其在經濟、科技、民生與國際地位等方面取得的成就。這種平衡的敘述方式,旨在讓學生對國家發展歷史有均衡而全面的認識,準確理解國家這70多年來的發展歷程。這種基於證據的探究過程,讓愛國從情感昇華為一種理性的認知與自覺的選擇,確保了歷史教育在價值引領與學術嚴謹之間取得平衡,培養既有家國情懷又具獨立思考能力的現代公民。
教育局此次優化高中兩史課程框架,是對「培養什麼樣的人」這一教育根本問題的回應——致力於培育「兼具家國情懷和世界視野的中國人」。通過構建整全的國家歷史認知、確立平等的世界文明對話視角、平衡價值引導與思辨能力培養,新課程框架為香港青少年提供了理解自身、理解國家、理解世界的三重坐標系。
當香港學生能夠系統理解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與堅韌新生,能夠客觀認識國家在全球發展中的角色與貢獻,能夠以理性思辨探究歷史脈絡,他們所獲得的不僅是知識,更是一種從容走向未來的文化自信與歷史底氣。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