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學思行記】青銅禮樂牽晉港 青春步履量山河

2025-10-16 14:00:00 教育

筆者在山西青銅博物館為遊客講解館藏文物,觀眾凝神聆聽,沉浸於跨越時空的歷史文化之旅。(李雅泳供圖)

七月的陽光帶著灼人的溫度,我和「晉港青年匯」的夥伴們踏上山西的黃土高原。作為青銅館的實習生,這場被歲月提前標註的文化之旅,從一開始就帶著宿命般的引力。三晉的風捲著千年塵埃掠過臉頰,暖意裡摻著細碎的悵惘,像被喚醒的舊夢碎片。青銅的冷光、古城的剪影、飛鳥振翅的弧度,都成了纏繞晉港的絲線,在時光裡輕輕浮動。

平遙的晨光薄如蟬翼,漫過城牆垛口時,《又見平遙》的劇場已將我們拖入歷史的皺褶。鏢局裡兵器相撞的脆響是金屬的私語,票號算珠起落如驟雨敲窗,院落中針線穿布的簌簌聲裡,女子們正把心事縫進百家衣的紋路。趙易碩「回家」的嘶吼撞在牆上反彈,震得眼眶發酸;鏢師們倒下的瞬間,黃沙裡綻開悲壯的花。扮演平遙百姓的演員遞來拓畫,毛糙的紙角蹭過指尖,油墨商號圖騰帶著人體的溫度,像接過一團跳動的火焰——那是晉商的「忠義」,燙得人心尖發顫,又暖得無比踏實。走出劇場時,青石板上的陽光碎成星子,紅燈籠在風裡搖晃,票號磚牆的裂紋如老人臉上的皺紋,藏著數不清的晨昏。鏢局門前的石獅半眯著眼,看了百年人來人往,把晉商的風骨,悄悄刻進古城的每道磚縫。

鸛雀樓的午後,風從黃河上游吹來,帶著水汽與泥土的腥甜。登樓遠眺,大河如金色綢帶在平原上延展,遠山淡成水墨畫的背景。正沉醉時,幾隻小鳥從檐下撲棱飛出,竟毫無怯意地落在同伴肩頭、髮間。牠們歪著小腦袋,黑亮的眼珠打量著我們這些香江來客,翅膀扇動的風裹著草木清香,啾啾鳴聲脆如碎玉相擊,親暱得像久別重逢的故人。那一刻時光突然折疊——千年前文人題詩的墨香、晉商駝隊踏過黃河古道的蹄音,順著這鳥鳴潺潺流淌。原來中原文化從不是博物館玻璃櫃裡的標本,它鮮活地存在於山水之間,棲居在鳥雀的翅尖,不動聲色就將我們的心與這片土地繫在了一起。

喬家大院的青磚灰瓦在陽光下泛著啞光,「四水歸堂」的院落格局聚著溫潤的氣息。陽光斜斜切割過磚雕「耕讀傳家」的紋路,能清晰看見刀刻的力度,那是古人將日子過成詩的證明。正廳「修德不期獲報」的楹聯已有些褪色,講解員說起喬致庸開倉放糧的往事,彷彿能聽見糧倉門軸轉動的吱呀聲,像一首關於善意的古老歌謠。梁柱上的木雕「歲寒三友」帶著倔強的生機,松針的蒼勁、竹節的堅韌、梅枝的傲骨,在歲月裡始終保持著挺拔的姿態。它們不只是裝飾,更是晉人精神的具象,把「守德」的信念藏在木紋裡,代代相傳。每一磚一瓦都在低語:文化從不是空洞的口號,它生長在磚石肌理中,流淌在血脈裡,是可觸摸的溫度,是能感知的力量。

青銅館「禮樂春秋」展廳的日子,總與青銅器的冷光相伴。義尊在展櫃裡沉默佇立,銘文淺淺凹陷,像時光留下的指紋。凝視著獸面紋鎛厚重的器身,那繁複的紋飾在燈光下流轉著幽光,彷彿能聽見千年前它奏響的禮樂餘韻。使用者的等級、適用的場合,都藏在紋飾的繁簡與體量的大小裡,無聲訴說著「禮」的秩序。這些青銅器物從不言語,卻把周代的社會制度、古人的精神世界,都封存於銅鏽之中。我們這些來自香港的青年,隔著玻璃注視它們的輪廓,依然能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歷史分量。

在「晉港青年匯 山西機遇行」答謝宴會上的留影 。(李雅泳供圖)

七月末梢,拓畫的油墨仍在指尖留痕,鸛雀樓的鳥鳴還在耳畔迴響,喬家大院的木雕輪廓尚未模糊,青銅的涼意依舊停留在掌心。這些碎片拼湊成心底的眷戀,真實而具體——是城牆磚石的紋路,是青銅器的冰涼觸感,是飛鳥振翅的暖意。更讓我清晰感知的是,從周代禮樂到晉商精神,文脈如黃河般從未斷流,它活在器物裡、建築中、故事裡,活在風與鳥雀的鳴唱裡。

離開山西時,風裡的塵埃撲在臉上,像告別也像邀約。這段時光已成為「晉港青年匯」播下的種子,終將在未來破土。我願成為文化的使者,將青銅的莊重、古城的溫情、飛鳥的靈動,帶回香江,分享給更多同齡人。這一次的文化相遇,已將晉港兩地青年的心,緊緊相繫於華夏文明的長河之中。我們如鸛雀樓的飛鳥,穿梭於歷史與未來,永不忘卻這份深厚的情緣。

「晉港青年匯·山西機遇行」2025山西實習學員、香港理工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二年級李雅泳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