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光倏忽,為期一個月的山西實習之旅結束了。從最初站在咖啡機前手忙腳亂的新手,到最終能獨立完成拉花、從容接待客人的實習生;從策劃藝術衍生品時的迷茫,到看著自己設計的杜邦紙包被顧客捧在手心的雀躍——這段浸潤在藝術與煙火中的實習,不僅讓我領略了「藝術生活化」的真實肌理,更在技能、認知與心性的成長中,重新定義了「實習」的意義。
初入崗位時,我以為做咖啡不過是機械重複的流程,卻在第一次操作濃縮機時栽了跟頭——萃取時間過長導致咖啡焦苦;打奶泡時角度偏了兩厘米,奶泡分層像一團碎豆腐渣;拉花時手腕繃得太緊,導致線條歪成一團,圖案模糊不清。帶教導師看出了我的急躁,他說:「咖啡不是流水線產品,它需要你把注意力放進每一個當下。做咖啡是一件很帥的事情,講究又快又穩,用粉量、萃取時間全靠經驗『感覺』,可別學成只會死記硬背數據的『數據咖啡師』啊。」
此後,我開始清晨提前半小時到崗,用秒錶記錄萃取時長;盯著蒸汽棒下的奶泡,從「大泡堆」練到「綿密天鵝絨」的質感;對著鏡子練習拉花,手腕酸了也不停,直到能自然畫出流暢的心形圖案。當第一杯拿鐵的奶泡與濃縮完美融合,拉花的葉子清晰映出窗外光斑時,我忽然明白技能不過是專注的累積——這種專注不僅是對技術的打磨,更是對當下的敬畏。
實習最難忘的,當屬每星期一次的「山西文化之旅」。我們從平遙古城的青石板路走到《又見平遙》的實景劇場,在晉商博物院的磚雕照壁前觸摸歷史的溫度;從運城關帝廟的古柏蒼穹下仰望「忠義」文化的精神高度,到大同雲岡石窟的佛陀低眉處感受北魏的虔誠匠心;在百團大戰紀念館的紀念碑前致敬先輩的熱血。這些不是簡單的參觀,而是一場場與山西地域文化的深度對話。

在策劃藝術衍生商品時,這些「文化現場」的累積便有了用武之地。當期展覽是朱金石老師的《太原行》,他的作品以宣紙揉捏、堆疊形成自然褶皺,既有東方水墨的寫意,又有當代裝置藝術的先鋒性。我想:若把這種「紙的肌理」轉化為日常用品,會不會讓更多人觸摸到東方美學的溫度?於是,我嘗試選用防水、耐撕還保留紙張質感的杜邦紙,透過壓紋工藝還原宣紙揉捏後的自然褶皺,最終設計出一款兼具實用性與藝術性的杜邦紙包。
今次實習最珍貴的收穫是「遇見」——遇見耐心指導我的導師,遇見熱情包容的美術館夥伴,也遇見每一個因藝術而溫暖的瞬間。導師教我的不僅是咖啡萃取的「金杯理論」,更是「做事先做人」的職場哲學:他會在我策劃方案時逐條提醒「這個點可以更貼近本地文化」,會在我接待客人手忙腳亂時悄悄遞上一杯溫水,也會在我對未來迷茫時說:「別急,先把眼前的事做好,累積夠了,機會自然會來。」這些細節裡的溫度,比任何教科書都更能教會我「職業素養」的含義。
一個月的實習結束了,但山西省當代美術館的印記將永遠留在我的生命裡。這裡教會我的,不僅是咖啡製作的技術、商品的管理、策展衍生品的策劃,更是一種「用藝術感知生活」的能力。在一杯咖啡的氤氳裡看見匠人精神,在一件衍生品的設計中觸摸文化的脈絡,在一次與顧客的對話中傳遞美的力量。
願永遠保持對世界的好奇,對美的敏感,對人間的熱忱——這是我在這一個月裡,給自己最好的成長禮物。
「晉港青年匯·山西機遇行」2025山西實習學員、香港樹仁大學一年級楊時楷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