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網記者 敖敏輝 徐紅 佛山報道)10月14日是第56個世界標準日。當天,在廣東省標準化創新發展會議上,廣東省市場監管局、香港工業貿易署、澳門經濟及科技發展局共同發布新一批27項「灣區標準」。加上此前公布的235項,粵港澳已共同編制推出262項「灣區標準」。新一批灣區標準涉及產業、營商、文化等多方面,當中有多個灣區標準由香港牽頭起草;其中《適老易食食品(適老照護食)通用要求》的發布,標誌着大灣區適老照護食(包括軟餐、碎餐、糊餐等)首次有了統一的製作、烹飪參考規範,填補中國國內空白。
考量大灣區飲食習慣 適老食品分9級
行政長官李家超早前探訪本港一間護理安老院,與老友記共嘗以南瓜、奶黃及紅豆制的軟餐月餅。他提到,特區政府相關部門正與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加強向飲食界推廣「照護食」,透過各種烹調及處理方法調整食物的形態和軟硬程度,讓有需要人士安心進食。
14日,粵港澳三地共同發布新一批「灣區標準」,當中即包括《適老易食食品(適老照護食)通用要求》。記者了解到,該項灣區標準由香港社會服務聯會與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主導起草,這也是首個由香港主導起草的灣區標準。

據香港社會服務聯會行政總裁陳文宜介紹,《適老易食食品(適老照護食)通用要求》以國際吞嚥障礙飲食標準(IDDSI)為主要參考標準,並充分結合粵港澳地區飲食習慣、產業能力與監管要求,為政府監管、企業生產、機構採購及居家照護提供技術依據,引導適老食品產業規範化及規模化發展,適用於預先包裝食品。
記者梳理發現,以食物軟硬度為主要指標,《要求》將適老易食食品劃分為9個分級:(0, 1, 2, 3, 4, 5, 6, 7EC, 7),比如,稀薄如水為0級,細碎及濕軟為5級,7級則為食物原狀。同時,《要求》亦列載食物性狀的檢驗方法,包括餐叉、匙羹及針筒檢驗的簡易方法。
標準填補中國國內空白 打造灣區適老食品和服務生態圈
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首席運營總監林俊康告訴記者,廠商會主要負責適老照護食灣區標準的技術支撐,比如優化食品結構、軟硬度等,在此基礎上聯合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共同起草標準。

「在這項灣區標準推出之前,只有美國、日本等少數國家有照護食標準,因此我們因應中國人的飲食習慣制定相關標準,填補了中國國內空白。」林俊康說。
林俊康指出,該標準的推出,除了改善長者等吞嚥困難群體的生活質量,對於推動老年群體融入社會、提升晚年生活質量有很大的推動作用。他舉例,比如香港一家很出名的燒鵝餐廳,可以根據新推出的標準制定燒鵝照護食,這使得居家養老和院舍養老的長者,與親友同台享用色香味俱佳又軟硬度合適的燒鵝食品,這對促進家庭融合、社會和諧有積極意義。
陳文宜還提到,推廣這項標準並不存在很大難度,比如,藉助大灣區發達的製造產業,可以定製不同款式具有加熱、烹飪功能的高速攪拌機等設備,減省製作工序。接下來,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將與政府、社會一道,在灣區標準下開展培訓和推廣工作。
「我們將至少從香港醫院、安老院舍、餐飲界起步,並聯合內地粵港澳地區推廣。最終,我們希望以此為契機推動中國適老食品國家標準的制定。未來,廠商會也會聯合業界,爭取推出更多面向樂齡群體的灣區標準。」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高級經理趙家瑜說。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