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7日,粵港澳大灣區高速公路車流量突破800萬車次。越來越密集的跨江跨海通道群上,奔湧向前的車流,正是區域一體化向縱深推進的生動寫照。
從經濟總量突破14萬億元,到「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群首次排名全球第一,珠江口5.6萬平方公里土地上日新月異的融合發展,讓一個世界級城市群崛起在南海之濱。
「大灣區越來越像一座城」
清晨6點,廣東肇慶市懷集縣的雙甘供港農業基地裏,10餘名工人開始忙碌起來,把採摘好的新鮮蔬菜打包裝車,這些蔬菜將在當天上午10點經東莞運往香港。
「這些蔬菜也同步在大灣區其他城市的超市、飯堂及大型連鎖餐飲企業上架,大灣區越來越像一座城。」廣東全農農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助理袁兆飛說。
粵港澳大灣區11座城市「越來越像一座城」,是大灣區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的「成績單」。
跨江跨海通道群讓「天塹變通途」。9月28日,大灣區重大工程獅子洋通道的主橋索塔建設高度突破200米,為明年實現封頂奠定堅實基礎。
全長約35公里的獅子洋通道,是珠江口首條雙層複合公路通道,也是廣州打造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的戰略性通道。
珠江既孕育了兩岸的城市,其寬闊的江面也曾是天然的阻隔。如今,跨江跨海通道群的建設正從根本上改變這一局面。目前在粵港澳大灣區,已有6條跨江跨海通道建成通車。
「四網融合」讓城市群密切無間。今年中秋國慶假期前夕,粵港澳大灣區又有3條城際鐵路和2條地鐵在同日開通運營。廣州地鐵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智成說,新線路開通後,從廣州琶洲站出發,30分鐘可達白雲機場,30分鐘可達佛山及東莞中心城區,60分鐘可達深圳機場、肇慶及惠州中心城區。
「真是越來越方便了,過去我們去深圳開車要3個多小時,現在1個多小時就到了。」珠海市民王女士說。
目前,粵港澳大灣區已初步形成由幹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組成的多層次交通網絡格局。廣東省交通運輸廳有關負責人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城際鐵路的「連線成網、無縫銜接」,將促進各類生產要素高速流動、高效集聚。
規則融通,灣區同心
在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數字貿易國際樞紐港內,數據跨境服務中心的指示燈晝夜閃爍。中國電信的數據工程師與澳門的合作夥伴正實時調試一條新的跨境數據通道。
數據等各種要素順暢流通,是粵港澳三地規則銜接、機制對接不斷深化的一個縮影。據南方電網公司介紹,目前橫琴、南沙、前海已全面建成電鴻全域綜合示範區,通過統一接入標準和通信協議實現數據互聯互通。
廣東省大灣區辦有關負責人介紹,隨着235項「灣區標準」的發布,三地在食品、交通、服務等領域的標準正趨於統一。截至今年5月,已有超6800家(次)單位聲明使用這些共同標準。
「軟聯通」的成效,要由生活和工作在灣區的人們來檢驗。在珠海「澳門新街坊」衞生站,超過545種澳門藥品上架,澳門醫保可直接結算。此外,三地共研的託育服務規範、認知症老年人照護指南已在共90餘家機構中推廣應用。
「心聯通」的背後,是人才與夢想的相互奔赴。在南沙,以「創享灣」為核心的15個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已累計孵化港澳項目1178個。前海合作區2025年上半年新增港資企業同比增長近一倍,配套「創業獎勵+居住補貼+子女入學」的全鏈條支持政策,正吸引着越來越多的港澳青年將這裏視為實現夢想的熱土。
隨着規則機制、社會民生、文化情感的互融互通,大灣區居民正從「跨城」往來,穩步邁向「同城」生活。
科技創新推動產業能級躍升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9月發布《2025年全球創新指數》百強創新集群,「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群首次排名全球第一。
「這表明知識產權的價值最終要體現在轉化成效上。」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院長劉陳立說。作為大灣區創新體系的重要節點,該院過去5年間平均每日產出專利4.7件、轉讓許可專利1.3件,通過聯動深交所、高校技術轉移中心等機構,定向匹配企業需求,持續將「知產」變為「資產」。
「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群登頂的背後,是大灣區科技創新力量的系統性躍升。國家在大灣區布局了9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實現了「從無到有再到多」的跨越。東莞散裂中子源已向港澳及全球科學家開放共享,鵬城實驗室、廣州實驗室等「國之重器」穩步運行,31家粵港澳聯合實驗室相繼組建,共同構築起大灣區科技創新的「四樑八柱」。
科技創新推動了產業能級的躍升。通過「港澳高校—港澳科研成果—珠三角轉化」的協同模式,大疆無人機、雲洲無人船等重大科研成果在珠三角順利轉化;大灣區獨角獸企業數量從2020年的33家增長至2024年的70家……
一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正在南海之濱加速崛起。
(來源:新華社)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