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集思廣宇|智慧出行不止於科技 自動駕駛須先贏得公眾信任!

2025-10-14 16:32:11 來論

文/李廣宇

近年「自動駕駛」成為全球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方向,香港作為創科之都,理應在此領域積極探索。隨着政府推動自動駕駛技術測試,包括在西九文化區、北大嶼山及啟德等地的先導項目,社會輿論也隨之升溫。最近有科技企業計劃於九龍東市區展開測試,地區人士擔心安全問題,尤其路線鄰近學校,更引起輿論關注。科技發展從來伴隨風險,問題不在於「要不要做」,而是「如何安全地做」。

自動駕駛車輛透過攝影鏡頭、雷達及人工智能演算,能即時分析路面狀況,作出加速、轉向、剎車等判斷。理論上,它可排除人為錯誤,減少疲勞駕駛或分心事故,亦能透過車聯網技術提升整體交通效率。對高齡化社會而言,更有助解決司機短缺問題。根據國際研究,到2050年全球一半新車或將具備自動駕駛功能,市場價值高達7萬億美元。

然而,技術潛力巨大並不代表已臻完善。美國與中國內地的實例說明,即使自動駕駛事故率較人類駕駛為低,但在黃昏、雨霧等視線不佳情況下,仍較容易出現感應誤判。今年6月,本港機場就曾發生兩輛無人駕駛巴士互相誤判、相撞的事件,提醒我們「自動」並不代表「萬無一失」。在此背景下,市民對安全的疑慮並非杞人憂天,尤其是學校、住宅等人流密集區域,任何技術瑕疵都可能釀成嚴重後果。科技企業與政府在推行試驗前,必須以「安全為先」為底線,逐步建立信任。

而值得肯定的是,政府已於2024年3月正式實施《道路交通(自動駕駛車輛)條例》及其附屬法例,建立明確的法規基礎。運輸署更發布《自動駕駛車輛測試及先導使用實務守則》,涵蓋車輛規格、操作人員培訓、事故應變等指引。這為自動駕駛測試提供法理框架,但筆者認為,政府應在現行制度上再進一步,制定清晰測試標準,包括限速區域設計、緊急制動系統反應時限、及遙距監控機制的即時介入要求。只有明確的技術邊界,才能令創新不越線。

同時,透明的資訊披露機制亦不可或缺。政府可要求測試機構定期公布測試數據,包括行駛里程、干預次數、潛在風險事件等,設立事故即時通報平台,讓社會監察系統更公開。這不僅提升問責,也有助公眾理解技術進展與限制。試想,若果每一次自動車的突發狀況都被隱匿,公眾的疑慮只會越積越深,最終阻礙整體創新氛圍。

除了監管,公眾教育同樣重要。自動駕駛屬複雜技術,一般市民未必了解其運作原理,亦可能誤解其安全性或擔心侵犯私隱。政府與科技公司可透過「社區演示日」、學校講座或模擬駕駛體驗,讓市民親身了解自動駕駛如何運作、何以安全、何處仍待改進。透過實地互動,才能真正減低「陌生恐懼」。

有別於內地的廣闊道路與政策推力,香港城市密集、路況複雜,確實難以照搬他地經驗,這反而凸顯本港的實驗價值。若能在如此高密度的環境中成功建立安全可靠的自動駕駛系統,將成為亞洲智慧城市的一面旗幟。然而,「智慧城市」的基礎絕非單靠技術堆疊,而是制度設計與社會信任的交織。

自動駕駛不單是一項技術突破,更是智慧城市發展的關鍵試金石。若政府能以「安全監管+公眾信任」的雙軌推進,香港或可在區內率先實現有序的自動駕駛生態,為城市創科注入新的動能。創新與安全並非對立,只要制度設計得當,兩者完全可以並行不悖。未來的智慧出行,應該讓科技引路,更要讓制度護航。

(作者為工聯會副理事長、香港I.T.人協會會長、中華海外聯誼會理事)

責任編輯: 張斐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