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網記者 李陽波 西安報道)彎彎的月牙眼、時尚的耳洞、開心的「合不攏嘴」……2024年,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對陝西省渭南市一處1958年發現的史前遺址進行了發掘。日前,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考古人員正式確認,該遺址為一處面積較大的仰韶時期聚落,主體遺存為廟底溝文化。其中出土的「陶塑人面像」呈微笑狀,形象生動,其「超萌」的姿態一時間引發網友熱評。

從遠古傳來的歡樂讓人瞬間忘記煩惱
據介紹,該史前遺址位於陝西省渭南市臨渭區向陽街道蔣家村東,因而被稱為蔣家遺址。遺址南距秦嶺約15千米,所處位置地勢開闊,土質肥沃,水文條件優越,適宜史前先民繁衍生息。1958年黃河水庫考古隊調查時發現該遺址。本次發掘分為北、中、南三個發掘區,清理包括壕溝、房址、灰坑、陶窯和瓮棺葬等遺蹟600餘處,出土陶、石、骨、角器等大量遺物,另有部分仰韶晚期和少量秦、漢、唐、明、清時期遺存。

在眾多的出土文物中,「微笑版」陶塑人面像最為引人關注。這件人面像寬約14厘米,為泥質紅陶,加工精緻,頭頂飽滿,遠古先民用從後向前的密集戳刺紋表示頭髮,額頂正中有穿孔,兩鬢連至下頜。面部泥條盤築,兩眼鏤空月牙形,鼻樑貼塑,挺直,略呈鷹鉤狀。口部鏤空微張,呈微笑狀。雙耳扁平,貼於臉頰兩側,耳垂下方有穿孔耳洞。
「笑的太甜太萌了。」有網友在社交媒體平台貼出陶塑人面像後表示,從遠古傳來的笑容和歡樂,讓人瞬間忘記所有的煩惱。「這位先民的笑容甜美、純真,可能是那天狩獵成果豐碩,也可能是有了新衣,或者是成家了,太多太多的猜想。」網友表示,時隔數千年,依然還能真切的感覺到他發自內心的歡喜。「讓我們都和他一樣,用心感受生活的每一份美好。」
為探討廟底溝文化起源提供新線索新材料
此次發掘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另有少量石器、骨器等。其中陶器以泥質紅陶為主,夾砂紅陶、泥質灰陶次之,有少量泥質黃褐陶。紋飾以素面居多,其次為繩紋、線紋、附加堆紋;彩陶數量較多,以黑彩、褐彩為主,器形包括重唇口尖底瓶、葫蘆口瓶、盆、缽、罐、杯、釜、灶、瓮、釜形鼎等。

值得一提的是,考古工作者在遺址北發掘區內,亦發現了7座傾斜狀複合結構的陶窯。特別是其中的Y7陶窯保存較完整,由窯室、火道、火膛和操作間組成。窯室平面圓形,周壁以厚約6至8厘米的草拌泥塗抹,長期火燒呈紅褐色,質地堅硬,底部一周分布8個長條形出火孔。出火孔連通近環形的火道,火道緊貼窯室周壁環繞一圈,首尾兩端斜向下通入火膛。火膛略呈橢圓柱體,原先火膛後部上端應有火口。操作間則位於火膛西側,壁面斜直,底部平坦。

專家表示,蔣家遺址廟底溝文化時期先民利用自然地勢落差,結合人工開挖寬闊壕溝築成聚落。聚落內部大型房址、灰坑、陶窯、墓葬等要素齊全,聚落營建經過統一規劃。從出土塔器和陶窯遺址也可以看出,當時的先民們已經掌握了較為高超的陶器製作和燒制方法。蔣家遺址的發掘,為探討廟底溝文化的起源、聚落形態以及中原地區文明化進程等問題提供了新線索、新材料。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