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領航定向駕馭發展全局——習近平經濟思想引領新時代經濟工作述評之一

2025-10-13 23:26:30 神州

金秋的中國大地,碩果盈枝。

「十四五」收官在即,在前四年5.5%的平均增速基礎上,2025年中國經濟總量有望達到140萬億元。

成績,世界矚目:在這麼大體量的基礎上,在各種風險挑戰的衝擊下,中國經濟保持這樣的增速,在經濟發展史上前所未有。

共識,愈加深刻:中國經濟之所以能夠翻山越嶺、克難前進,最根本的原因在於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航掌舵,在於習近平經濟思想的科學指引。

思想的波濤捲起巨瀾,時間在量變的積累中孕育質變。

行進在新時代航程上,以科學理論為炬,以發展實踐為帆,中國共產黨領導14億多人民共同執筆的奮鬥史詩,正成章於星海、運筆于山河,鋪展開充滿信心和希冀的瑰麗畫卷。

(一)

巍巍太行山,風光無限好。

2025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裏,訪企業、聽匯報,為山西經濟社會發展指明方向:

「要扎實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圍繞發展新質生產力因地制宜布局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要用好多元發展條件,優化營商環境,激發經營主體活力」。

山西的轉型發展,是中國經濟砥礪前進的一個縮影。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考察三晉大地,對一省的發展把脈,映射出對全局的深刻把握——

2017年,強調「貫徹新發展理念」「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轉型發展」;

2020年,要求「確保完成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2022年,提出「積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在高質量發展上不斷取得新突破」……

一個個標誌性節點,一次次關鍵引航,立時代之基、答時代之問、領時代之變。

思想是歷史的航標,發展是永恒的主題。

當中國經濟航船駛入新時代,面對錯綜複雜的形勢和環境,如何於風起潮湧中「看得見桅杆尖頭」?作為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要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實現發展?

置於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宏大進程中,事關經濟社會發展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沒有講過,我們的前人從未遇到過。

壯闊新征途,需要堅強的領航者。

習近平總書記鮮明定調:「作為執政黨,我們必須切實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扎扎實實做好經濟工作」「黨是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經濟工作是中心工作,黨的領導當然要在中心工作中得到充分體現」。

潮頭掌舵,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科學理論的指引至為重要。

這是秉要執本、撥雲見日的深邃眼光:

深刻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特徵和最大優勢,創造性提出堅持黨對經濟工作的全面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系統闡明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的根本保證和根本立場。

這是洞察大勢、深謀遠慮的高超智慧:

在宏闊的時空坐標上把準時與勢、統籌穩與進,創造性提出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校準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的理念原則和鮮明主題。

這是對中國之問、世界之問的嶄新作答:

強調獨立自主探索符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突破西方主流經濟學的語境和思維,創造性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心任務,豐富和發展了人類文明新形態……

從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出發,聚焦發展這個第一要務,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統攬全局,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形成了習近平經濟思想,成功開拓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

歲月的長河靜水深流,只有經過時間的沉澱,才能更加深刻地體會真理的力量。

翻開《習近平經濟文選》第一卷,深學細悟一段段極具前瞻性的闡述,一個個富有預見性的判斷,令人更加感佩領袖的遠見卓識、思想的科學正確,更加深切感悟其中鮮明的時代特質。

向「美」而行——統籌推進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努力創造高品質生活,讓發展更「美」、更可持續。從總量之「美」到結構之「美」,從生態之「美」到生活之「美」,彼此促進,相得益彰。

篤「實」夯基——將實體經濟和科技創新作為強健經濟的筋骨,着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以實實在在的勞動創造價值,為從經濟大國邁向經濟強國奠定物質技術基礎。

求「效」有為——以政府和市場關係重塑為關鍵深化改革開放,將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緊密結合,不斷完善與國情世情契合、充滿生機活力的體制機制,制度優勢持續轉化為經濟治理效能。

以「協」善治——區域協調發展、城鄉協調發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步履堅實,發展和保護協同共生路徑明晰,中國式現代化進入全面推進、全面協調、更具中國特色的新階段。

「共」富「共」贏——從脫貧攻堅到全面小康,從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新的實質性進展,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持續邁出新步伐,中國人民幸福生活的畫卷穩步繪就,與世界合作共贏的成果加快拓展。

一路行來,先進的思想與非凡的事業彼此輝映,科學的理論與嶄新的實踐相互激蕩。

面對經濟增速換擋向何處去,習近平總書記着眼長遠,主動為之:「不能不顧客觀條件、違背規律盲目追求高速度」「以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為立足點」……

一系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逐漸消除一些人的「速度情結」「換擋焦慮」,從思想上徹底解決了中國經濟「怎麼看」,更從實踐上提供了未來發展「怎麼辦」的行動指南。

面對疫情衝擊下「大進大出的環境條件已經變化」,習近平總書記根據新的形勢,提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充分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堅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將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實施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升戰略,以高水平開放塑造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一系列重要指引、重要部署,讓全國上下對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認識越發深刻,以中國自身發展確定性應對各種不確定性的行動越發堅定有力。

真理從來不會畫上句號,科學的理論不斷開闢通往真理的通途。

2024年12月,北京京西賓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此舉行,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

深入討論、共鳴強烈,全黨上下的最大共識進一步凝聚:「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是做好經濟工作的根本保證。」

總結經驗啟示,關於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進一步深化:「必須統籌好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關係」「必須統籌好總供給和總需求的關係」「必須統籌好培育新動能和更新舊動能的關係」「必須統籌好做優增量和盤活存量的關係」「必須統籌好提升質量和做大總量的關係」……

實踐向前,理論創新的源泉涌流。不斷豐富和發展的習近平經濟思想,持續綻放時代價值、展現實踐意義,推動中國經濟育先機、開新局。

在成功駕馭中國經濟發展大局的非凡歷程中,全黨全國人民更加堅信:習近平經濟思想是做好新時代經濟工作的根本遵循,是中國經濟行穩致遠的信心之基、動力之源。

(二)

黃河上游,甘肅蘭州。滾滾大河奔騰而過,壯美而磅礴。

2024年9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這裏主持召開全面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擘畫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黃河蝶變。

這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總書記主持召開的第三場有關這一區域戰略的座談會,也是黨的二十大以來,總書記主持召開的第九場有關區域發展戰略的座談會。

適應新形勢,落子成新局。高標準高質量推進雄安新區建設、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進一步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新時代推動西部大開發……九場座談會瞄向同一主題,為區域協調發展作出頂層設計,聯動東西南北的大棋局縱橫鋪展。

立治有體,施治有序。

新時代的日曆一頁頁翻開,一條主線愈加鮮明:構建和完善黨對經濟工作全面領導的工作體系,推動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制度化、規範化、程序化,更好發揮黨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實作用。

中央財經委員會——2018年4月2日,一個新的重要機構進入公眾視野。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擔任這一委員會的主任。

當天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直面經濟難點熱點,研究部署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並審議通過《中央財經委員會工作規則》。

完善黨和國家機構職能體系、創新制度安排,是黨中央治國理政的重要保障。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已有基礎上,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等機構,更好發揮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等作用。黨的十九大以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改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加強黨對改革工作的領導;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改為中央財經委員會,做好經濟領域重大工作的頂層設計、總體布局、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不斷深化的機構改革,確保黨對經濟工作的全面領導得到切實加強。

「四樑八柱」構架清晰,格局體系擺布分明。

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和中央全會謀定發展方向;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定期研究分析經濟形勢,決策重大經濟事項;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經濟發展作出年度部署;中央財經委員會會議和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會議研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和重大改革;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等重要會議有機銜接,着眼重點領域深化細化;全國兩會明確時間表、施工圖,確保黨對經濟工作的部署落細落實。

產業發展、創新驅動、資源環境、社會民生……一個個議題涵蓋方方面面,一項項部署及時有效有力,黨對經濟工作的謀劃日益完善,方針政策更加完整,發力重點更加明晰。

「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推動科技成果加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2024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考察之行中,對發展新質生產力予以細緻指導。

登高觀瀾,又見微知著。總書記敏銳注意到,培育新質生產力正在成為各方共識和行動,但各地在向「新」而行中也面臨一些問題和挑戰。

當年4月,重慶;5月,山東;10月,福建、安徽;2025年1月,遼寧……密集的考察調研中,從「不能光盯着『新三樣』」,到「要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上闖出新路」,再到「切不可把傳統產業一概視為『低端產業』、『落後產業』一退了之」,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闡明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思路和方法。

致廣大而盡精微。堅實步履中,是對高質量發展的細思深謀。

心繫一江碧水,多次赴長江沿線考察,主持召開多場座談會,推動沿江省市「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

着眼推進新型工業化,提出「把建設製造強國同發展數字經濟、產業信息化等有機結合」;

聚焦保障和改善民生,明確「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

重要會議上的系統部署,考察調研中的具體指導,重要指示批示中的明確指引,各種方式有機結合,形成一整套嚴密高效的工作體系,總書記和黨中央更加準確地定位中國經濟所處的時代坐標,更加深切地體察中國經濟肌體的脈動,更加精準地調校中國經濟航船的前進路線。

2025年5月20日,民營經濟促進法施行,為新時代民營經濟發展提供更為堅實有力的法治供給。

以制度促善治。將經過實踐檢驗的方針政策及時上升為法律規範,實現從政策促進向制度保障的跨越,是加強黨對經濟工作全面領導的必有之義。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印發,對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作出頂層設計;《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發布,着力促消費、穩投資……一個個重要文件出台,加力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新版市場准入負面清單發布,「一單盡列、非禁即入」;健全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制度,布局建設一批中試驗證平台和高能級孵化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經驗做法,持續轉化為長效制度機制。

風雨洗禮,實踐是最有力的印證。

穩就業、強產業,控疫情、抗大災,應變局、化危機,新時代中國經濟「難」與「成」的對照,正是黨中央判斷力、決策力、行動力發揮決定性作用的集中寫照。

「中國經濟韌性的核心在於精密的治理架構。」外媒發文稱,中國將制度優勢有效轉化為治理效能,實施穩健措施培育新增長點,確保經濟長期穩定發展。

(三)

一幕場景,令人印象深刻:

「這裏我着重強調一下抓落實問題。」2023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望向在場的各地區各部門負責同志,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四個「抓落實」擲地有聲。

「不折不扣抓落實」,確保最終效果符合黨中央決策意圖;「雷厲風行抓落實」,統籌把握時度效;「求真務實抓落實」,堅決糾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敢作善為抓落實」,充分發揮各級領導幹部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如果不沉下心來抓落實,再好的目標,再好的藍圖,也只是鏡中花、水中月。」

大道至簡,實幹為要。

新時代以來召開的70多次中央深改委(領導小組)會議,「落實」一詞貫穿始終,公開報道中出現300多次;

「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深入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縱覽黨的二十大報告,「貫徹」出現20餘次;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60條中的最後一條,突出強調「以釘釘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實」……

非知之艱,行之惟艱。把黨中央的戰略規劃和決策部署落到實處,必須掌握科學的方法舉措,才能化目標為行動,把藍圖變現實。

2020年4月,一張「五級書記同框」的照片,揭示了中國脫貧攻堅戰的制勝密碼。

那是陝西平利縣一處茶園,春雨初歇。習近平總書記沿着泥濘小路,向正在勞作的茶農走來。總書記身旁,是省、市、縣、村級書記。

「黨政一把手要當好扶貧開發工作第一責任人,深入貧困鄉村調查研究,親自部署和協調任務落實。」

在習近平總書記示範引領下,22個省區市向黨中央立下「軍令狀」,300多萬名第一書記和駐村幹部盡銳出征,8年時間,近1億人口擺脫絕對貧困,創造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跡。

以身垂範,不言而信。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抓落實,一把手是關鍵,要把責任扛在肩上,勇於挑最重的擔子,敢於啃最硬的骨頭,善於接最燙的山芋」。

親自挂帥掌舵全面深化改革,不斷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引領中國經濟在闖關破障中前行;

親自研究部署高水平對外開放,22個自貿試驗區覆蓋東西南北中,單方面免簽「朋友圈」擴展至47個國家;

親自統籌抓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實施,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為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源;

親自推動共建「一帶一路」走深走實,中國和150多個國家、30多個國際組織簽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開展數千個合作項目,拉動上萬億美元投資;

…………

如頭雁領航,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率領全黨以苦幹實幹的姿態,將經濟工作的宏偉藍圖,一筆一畫鐫刻成神州大地的生動實景。

騏驥千里,非一日之功。

1990年,習近平同志曾寫過《滴水穿石的啟示》;2006年,又寫下《抓落實如敲釘子》。

認準的事情,便鍥而不捨「釘」到最後,不成功決不罷休,這是總書記抓工作的定力、韌勁和方法。

以「挺進深水區」的決心,推動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以「咬定青山」的執着,在藍天碧水間繪就生態文明畫卷;以「一個也不能掉隊」的擔當,久久為功推進共同富裕……

鍥而不捨抓好落實的背後,是功成不必在我的為政之道,更是一張藍圖繪到底的恒心恒力。

「我們必須走在時間前面,成為時代的弄潮兒」「我們對時間的理解,是以百年、千年為計」「我們要牢記一個道理,政貴有恒」……以大歷史觀把握規律大勢,習近平總書記的時間哲學裏,有時不我待的緊迫,也有時間在我的篤定。

大鵬之動,非一羽之輕也。發展道路上,必須充分調動各方面智慧和力量。

「人民群眾中蘊含着豐富的智慧和無限的創造力。」2020年9月,湖南長沙,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座談會。

各級黨代會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勞動模範、扶貧幹部、農民工、快遞小哥、網店店主……來自各方面的基層幹部群眾代表齊聚一堂,10名代表先後發表對「十四五」規劃編製的意見建議。兩個多小時的座談中,習近平總書記同每一名發言代表都進行了交流。

正確的道路從哪裏來?從群眾中來。

今年上半年,「十五五」規劃編製工作開展網絡徵求意見活動,累計收到網民建言超311.3萬條。

「充分吸收幹部群眾在實踐中創造的新鮮經驗」,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

多地推行「揭榜挂帥」「賽馬制」激發科研人員創造性;自貿試驗區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形成一批制度創新成果;浙江「最多跑一次」、天津「一枚印章管審批」等地方經驗推廣全國……尊重基層和群眾首創精神,推動一次又一次理念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匯聚起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能。

歷史從不記錄虛聲,只銘刻足跡。

眺望通往強國復興偉業的前路,驚濤駭浪不減,險灘激流尤甚,但時與勢始終在我們一邊。

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習近平經濟思想科學指引下,億萬人民齊心奮進,中國經濟航船沿着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之路向前,再向前!

(來源:新華社)

責任編輯: 何雪沫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