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鳳翔
九月中,美國總統特朗普又暗示將在韓國APEC會議期間或與中國領導人見面,卻在此接連拋出多項打壓性貿易措施,引發外界質疑重施「談判籌碼」的慣性策略。梳理近月美國一系列舉措的時間軸與核心目的,可清晰窺見其施壓邏輯,而中國的反制則體現「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務實智慧。
美國:一連串政策的時間軸與目的
從九月下旬至十月中旬,美國從科技、航運、能源三大領域陸續推出針對性措施,試圖通過多點施壓迫使中國讓步:
·9月下旬起:(A.實體制裁清單)美國商務部持續擴大「實體清單」,新增近20家中國企業(涵蓋無人機、智能傳感、軍民兩用技術等領域);(B.涉50%子公司制裁)同步對中國企業持股50%以上的子公司及認定的「重要關聯企業」實施連帶制裁,意圖切斷中國企業的技術供應鏈,阻礙高端製造業升級。
·10月8日-14日:(C.加徵港口費)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CBP)對中國船舶加徵歧視性港口費——中國擁有、營運的船舶每淨噸收50美元,中國建造的船舶每淨噸(船舶有效容積)收18美元(或每集裝箱120美元,取兩者高值),滾裝船每淨噸收14美元。以10萬噸級巨型貨櫃船為例,單次靠港需多付500萬美元,意圖目的是提高中國對美貿易的物流成本。
·10月9日:(D.凍結企業資產)美國財政部以「涉嫌參與伊朗貿易」為由,凍結山東金誠石化在美資產;(E.航線加費)同步對中國因經俄羅斯的飛美航線加徵20%費用,前者試圖打壓中國能源產業,後者進一步加碼航運領域施壓。
·10月10日-14日:(F.禁關鍵軟件)計劃禁止向中國出口EDA(芯片設計軟件)、工業控制軟件、智能駕駛算法等關鍵軟件,試圖從技術源頭限制中國半導體、工業自動化產業發展。

中國:知己知彼的打蛇打三寸反制
面對美國連環施壓,中國以對等反制、精準打擊回應,其中稀土管制直接卡住美國產業供應鏈的關鍵環節,反制效果尤為突出:
1.10月9日啟動的稀土管制:中國商務部宣布對鏑、鋱、銪、釔、鈧等中重稀土物項及相關技術實施出口管制,不僅覆蓋「含中國稀土≥0.1%的境外製成品」,更將稀土開採、冶煉分離、磁材製造技術納入管制範圍;對用於軍事用途、14納米以下芯片研發的稀土出口,原則上不予許可。
中國現掌控全球超90%的稀土精煉產能與超80%的稀土磁體製造能力,美國軍工(戰機隱形材料、雷達系統)、新能源(電動車馬達)、半導體(芯片拋光工藝)等領域均高度依賴中國稀土。以台積電為例,其3nm、5nm先進製程芯片生產,需依賴中國稀土製成的拋光液與設備磁體,若未獲中方出口許可,台積電無法向美國供應高端芯片,這直接影響美國AI、軍工產業的核心供應鏈穩定。
2.對等航運與市場規範反制:10月10日起,中國對「美資持股≥25%的船舶」加徵特別港務費(每淨噸400元人民幣,費率高於美方對中國船舶的收費標準),以對等邏輯回應港口費歧視;同步對美國半導體企業高通(Qualcomm)發起反壟斷調查,規範外資企業在華經營行為;並將13家涉無人機、軍工領域的美企納入「不可靠實體清單」,實施定向反制。
川普:100%額外關稅的愚昧誤判
在中國反制措施落地後,特朗普於10月10日威脅對中國商品加徵100%額外關稅,此舉看似「強硬」,實則體現對全球貿易鏈運行邏輯的誤判。一方面,美國對中國商品的依賴度仍處高位,今年上半年的經驗顯示,美對華加稅後,超90%的稅費成本最終轉嫁給美國企業與消費者,將進一步推升美國國內通脹壓力;另一方面,中國產業鏈韌性與全球替代能力已今非昔比,稀土管制已讓美國高端產業面臨「缺芯少磁」的供應鏈風險,單純依靠關稅施壓,不僅難達戰略目的,反而會加劇美國AI、軍工、新能源產業的內部危機。
貿易戰升溫短期內,中國確實會面臨航運成本波動、部分出口訂單調整等壓力。但對比過去,今日中國已構建更完整的產業體系、更強的技術創新能力與更廣的全球合作網絡,從稀土管制體現的供應鏈影響力,到對等反制展現的政策協調力,都證明中國既能堅定捍衛自身權益,也能以務實方式應對外部壓力。這份底氣,源自數十年紮實的發展積累,1970年代,「中國稀土之父」徐光憲院士帶領團隊突破技術瓶頸,創立串級萃取法,讓中國稀土提煉技術從跟跑躍居全球領跑,為如今的產業優勢埋下伏筆。正如中方一貫立場,「中方不願打,也不怕打,打,奉陪到底」,恰如廣東諺語,是「你做初一,我做十五」。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