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煒
10月9日,滙豐銀行和恒生銀行聯合發布公告,恒生銀行的控股股東滙豐銀行(持有63.5%股份)將以每股155元的價格私有化恒生銀行,並撤銷其上市地位,但恒生銀行品牌將繼續保持獨立運營,以及保留現有管理團隊和業務模式。私有化價格假設恒生銀行總估值為2,900億港元(約373億美元),較10月8日收盤價溢價30.3%,較30天平均收盤價溢價33%。為達成私有化,滙豐銀行將斥資1,060億港元(約136億美元)收購剩餘36.5%少數股東權益。
該提案已獲得恒生銀行董事會支持,接下來董事會將任命獨立財務顧問(IFA),分發方案文件,並預計於2026年初召開股東大會審議。如果75%有表決權的參會股東投票批准,且反對票比例不超過10%,方案將通過並交高等法院批准和註冊。流程順利的話預計整項交易將於明年上半年完成。
私有化是滙豐在港重大投資
恒生銀行成立於1933年,是本港的主要商業銀行之一,於1972年在香港交易所上市。滙豐銀行對恒生銀行的控股始於1965年的援助,持股比例從最開始的51%逐漸增加到目前的水平。私有化完成後,滙豐將獨享恒生銀行盈利,無須扣除少數股東權益,有助於增加母行的每股盈利。而對滙豐的財務影響,是核心一級資本比率(即CET1比率)會由目前的14.6%下調125個基點,銀行將通過未來業務盈利及保留現金減少回購逐步使其恢復到14.0%至14.5%的目標營運範圍。
關於私有化的動因,公告中除顧及恒生銀行現有股東權益外,亦提到私有化資金可視為滙豐銀行在香港的重大投資,彰顯對本港前景的信心和長期承諾。同時,私有化有助於滙豐精簡在港業務架構,簡化決策流程,提高決策靈活性,從而方便兩間銀行的內部協調,提升營運效益。但是,亦有觀點認為私有化是滙豐為幫助恒生處理壞賬問題,從而對市場情緒帶來一定擾動,滙豐股價在公告發布後下跌了6%。是否如此呢?研究給出答案。
不可否認,恒生銀行源於商業地產貸款的壞賬近期有所增加,根據中期報表,非執行貸款比率(NPL)和減值貸款比率都有所上升(NPL由2024年底的6.12%上升到今年中的6.69%,減值貸款比率為6.7%),預期信用損失(ECL)撥備也有增加(上半年為48.61億港元),但整體財務狀況非常穩健,CET1比率為21.3%,不僅遠高於巴塞爾協議和本港監管要求(最低為4.5%加緩衝),也比本港可比同業(平均為18%)甚至母行滙豐(14.6%)高,具備較強的抗風險資本能力。市場誤解滙豐CET1比率在私有化後調低是受恒生拖累,才導致了拋售壓力,其實主要還是私有化資金支出的一次性影響,相信誤解消除後股價可以企穩。
財務穩健 壞賬風險可控
另外,恒生銀行的收入結構也足夠健康,壞賬主要來源的商業銀行部分收入僅佔總收入30.8%,其餘絕大部分收入來自於零售銀行和財富管理、保險和資產管理,以及市場和證券服務。這些非利息收入的穩定現金流亦足以支持恒生銀行化解壞賬問題,鑒於上述原因,三大評級機構均維持了對恒生銀行評級「展望穩定」的正面看法。
自1972年上市以來,恒生銀行再沒有在資本市場進行配股集資,反之卻有持續的派息紀錄,源源不斷地回饋股東。作為擁有絕對控股權的股東,滙豐私有化恒生以撇除少數股東權益,最大化自身利益也是合理決策。
私有化完成後,受制於上市公司地位的獨立董事會、監管披露要求及少數股東權益影響可以減少,滙豐可以更有效地推進與恒生的協同運作,譬如直接指導戰略決策、投資分配和資源配置,整合運營共享系統和人員,將滙豐的全球產品網絡導入恒生客戶服務,合併後勤職能節約成本,以及更靈活地進行決策和管理以應對機遇和風險等。
因此,雖然撤銷上市地位後,客觀上恒生銀行可以提高應對處置壞賬風險的效率和靈活性,但絕不是滙豐銀行私有化其的底層思路。更多的動因,筆者相信滙豐管理層的說法,是在數字經濟和人工智能發展的大背景下,滙豐為整合兩家銀行資源,精簡架構,提高效率,增強效益的長期戰略決策。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