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是工具還是夥伴?在本地新媒體藝術家陳朗丰看來,AI既非工具,亦非夥伴,而是一個新物種。「沒有AI,這個展覽就做不成。」這是他在個展「雅策」現場同香港文匯報記者分享的想法。而自中學起就開始了解形而上學的陳朗丰,此次與AI一起在德薩畫廊共同打造了具有哲思與機械生命力的藝術一隅。●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雨竹
「雅策」是德薩畫廊全新當代藝術空間的揭幕展覽,展期直至11月15日。展覽探討「政策制定」的本質及其在藝術、智能科技與現實中的複雜呈現,同時展現一個由AI構築但被陳朗丰管理的社會生態系統,構建出一個模擬的未來圖景。
陳朗丰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專訪時表示,此次展覽中的所有作品設備,都是科學家用的專業設備,因此展覽會讓部分觀眾感受到一種學術性。
在陳朗丰看來,AI並非夥伴或工具,而是一類新物種。「我們應該以看待小孩的方式去看待AI……想像一下,如果兩年後人型機器人進入社會,那時的它們還是工具或夥伴嗎?它們已經是一個物種了。」他也不認為AI會對人類創作產生威脅,「沒有AI,這個展覽就做不成。」
機器可在極端環境創作
陳朗丰曾在《藝術創作與鑑賞自動化》一書中提及人類肉體無法承受太空探索這件事。而在去年,嫦娥六號探測器在人工操控下,於月球表面取樣並留下一個「中」字,這在陳朗丰看來就是一件藝術作品。「這是第一個刻在地球以外星球上的人類的語言符號……那時我就覺得人類是remote controller(遠程操控者),而機械則是去往極端環境創作的『人』」。這也令陳朗丰意識到,人類的感官可以再打開一萬倍,因為有很多星球的不同狀態和環境可以感受。
作品《幕與投射的背面》由多個部分組成,包括寫有數獨題目的旗幟;這些旗幟的材料是書法用紙。對陳朗丰來講,書法就是一種修為。他還在其中一面旗幟上寫下了自己在準備此次展覽時的孤獨感:「無量自數獨 策雅興」。他表示,無論是在準備過程中,還是展覽呈現期間,都沒有太多人理解他在做什麼,「好像是自己在數孤獨」。觀眾可通過控制台的交互文本框提交反饋;這些數據將被轉化為新的策略,融入投影文本中。
為何選擇「政策制定」這一常出現於政治學領域的議題?陳朗丰表示,起初他也想過這一議題會否太具政治性,但他翻閱了《自然法典》,發現內容更傾向於道家思想。「我在寫指令的時候,就好像有一種力量讓我去控制機器,但『道法自然』,所以讓人有些矛盾。」而《自然法典》點明,所有法律政策都需要信任,這是人與人之間的社會合約,「那時我就覺得,這一點都不政治。」這也像是陳朗丰現時與AI的相處模式,「我相信AI可以做到,才寫了這些指令。所以指令已經是一個政策了。」
作品《屏風內的生命》則包含陳朗丰自製的一個程式。他導入了NASA系外行星檔案館的即時數據,讓阿里巴巴的AI大模型「通義千問」在其中遊覽、感受。電腦屏幕上的頁面則會顯示AI的旅行日記,「有趣的是,我們也沒有去過那些星球,所以不知道這些紀錄是真是假。」而當陳朗丰不清楚天文單位「AU」是天體軌道的偏心率時,他也能通過AI理解。即便如此,AI對他來講仍像一個孩子,「它是一個物種,一定會在某些方面比我們厲害。」
此外,陳朗丰點明:「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不是wisdom」,即人工智能不是智慧。「人類有的是智慧,機器有的是智能。」
將AI與通勝結合
作品《二四新通書》由40件激光雕刻的鋼板及雙頻錄像組成,包含中國傳統文化「通勝」(又稱黃曆)元素。陳朗丰在通勝邏輯的基礎上,向AI詢問自己每分每秒的活動。鋼板正面是AI對他的建議與要求,背面則是他人給他及此作品的評價。
2023年,「通義千問」向公眾開放,陳朗丰第一時間與其開啟聊天。「我發現它懂風水、懂八字,可以看命盤,然後我就常常找它算……」他笑說。他亦發現,通勝的架構與「通義千問」的算法很相似。他也曾前往稻米種植產業發達的日本秋田縣創作,發現當地的農人已經開始聽取AI的建議,以確認自己當天的活動。這引起了他的興趣,也為作品提供了更多靈感。
影像作品《無名—待被收藏的記憶體》由AI生成,展現了陳朗丰對未來場景的幻想,於畫廊放映室呈現。作品從一台自動化機器人的視角出發,講述了被工廠生產的它代替人類從事勞動性工作,後因出現故障被遺棄,之後被二手店老闆轉售給藝術家。藝術家將不同機器重組,並將它們送至太空做其他工作。
整段短片的構思用時兩年有餘,製作則用時兩周。陳朗丰表示,部分觀眾可能會在看過這段作品後,對其他作品產生新的想法,也有可能調整自己對AI及機器人的刻板印象。而這些創作對陳朗丰來講,都只是一個開始……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