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行業分析】中國人工智能+:從微觀熱潮到宏觀躍升

2025-10-13 04:09:38 財經

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 程實

IDC數據顯示,2024年全球AI相關IT投資達3,158億美元,2028年複合增速預計32.9%。但MIT調研表明,真正帶來顯著生產率提升的項目不足5%。這一反差說明,AI雖在微觀層面投入迅速擴張,但其宏觀紅利仍在孕育。當前全球資本與產業探索逐漸進入關鍵拐點,中國出台了《關於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為AI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促進生產力躍升與生產關係變革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政策支撐。

筆者對是次政策台有三點想與讀者分享:

一是生產率紅利仍在積蓄,政策引領加速釋放。當前AI更多體現為降本增效而非直接拉動增長。MIT調研顯示在後台自動化環節,AI每年可為企業節省200萬至1,000萬美元支出,但這種局部效應尚不足以推動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真正的宏觀效應取決於對學習集成的技術瓶頸突破,以及跨行業的規模化應用。AI對GDP的貢獻大概遵循「S曲線」:前期資本投入集中但產出有限,中期隨場景和產業鏈上下游拓展提升邊際產出,長期跨行業融合釋放生產率紅利。政策在其中發揮關鍵加速作用,《意見》明確加快從「0到1」技術突破到「1到N」應用擴展,推動AI與製造業、農業、服務業等重點產業的深度融合。

二是資本配置有待調整,政策導向補齊短板。從全球實踐來看,企業對AI的資本投入普遍存在錯配,50%至70%預算集中在銷售和營銷端,而財務、供應鏈、運營管理等ROI更高的後台環節投入不足。這種結構錯配帶來了三重宏觀影響:一是資本效率下降,短期回報導向削弱長期結構性效率提升;二是行業分化加劇,科技、媒體等行業已形成突破,製造業、能源、交通等資本密集行業仍處觀望階段;三是政策引導必要性上升。《意見》提出通過產業基金、專項信貸和場景開放等方式,將資本引導至傳統產業與公共服務領域,推動AI從「點」的技術突破走向「面」的系統應用,驅動新質生產力躍升。

調研數據顯示,當前AI替代效應主要集中於客戶支持等非核心部門,裁員幅度5%至20%,未引發大規模失業。但是,用工模式與招聘標準出現了更深層次的變化:企業普遍將AI素養列為關鍵技能,內部AI自動化替代外包型崗位。這將弱化「外包紅利」,重塑產業鏈和勞動結構。一方面,具備AI技能的人才需求旺盛;另一方面,缺乏技能的群體面臨崗位流失風險。《意見》要求將人工智能納入教育體系,培育新崗位新工種,並完善培訓和流動機制,以防結構性失衡擴大。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