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江鑫嫻)剛剛過去的國慶中秋假期,有人「行萬里路」,遊覽祖國大好河山,也有人「讀萬卷書」,為自己「充電」。假日期間,全國多地圖書館和閱讀文化機構迎來大批讀者。香港文匯報記者觀察發現,近年來,每逢假期和周末,多地大型圖書館門口都會大排「長龍」,閱覽室內的自習座位更是「一座難求」。對此,多地圖書館近期相繼推出針對性治理措施,從江蘇常州市圖書館、深圳圖書館明確規定「離座30分鐘即釋放座位」到首都圖書館的「60分鐘自動棄座」機制,再到浙江杭州蕭山圖書館採用的「沙漏計時」管理,一系列精細化措施的出台,標誌着公共文化服務機構正在從粗放式運營走向精細化、規則化治理的轉變。有讀者表示,「硬核」新規是最好的「佔座條」,把座位釋放給了真正需要的人。此外,多位受訪讀者亦表示,期待能通過增加開放時長、嚴控佔座時長、提前預約等方式,釋放出更多座位給真正需要的人。同時,他們還期待進一步建設、升級家門口的小型圖書館,讓公共學習空間「距離更近、門檻更低、服務更優。」

10月1日早上8時50分,香港文匯報記者在國家圖書館北區門口看到,百餘米的讀者「長龍」沿着台階一直延伸到廣場上,又來回拐了好幾道彎。

不少人提前一小時排隊進館
帶孩子來自習的陸女士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早上8點,距離開館還有一個小時,就已經有很多人在門口排隊。一般假期、周末,8時15分之前來排隊的,才能在中文圖書閱覽區搶到座位。」
據了解,國慶中秋假期前三天,國家圖書館入館讀者量近六萬人次,讀者大廳裏,大家閱讀經典,學習備考,看書「充電」。圖書館還在門口配備了多位安保人員維持秩序,另有工作人員在統計人數、觀察現場,以便更好精進讀者服務。有安保人員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寒暑假、周末和其他節假日,國家圖書館幾乎每天都會迎來這樣的「早高峰」。
早上8時55分,大門打開,人們邁開急匆匆的腳步,開始向着心儀的閱覽室座位進發。半小時後,中文圖書閱覽區的上千個座位已經所剩無幾,帶插座的座位全部有主,有的人只能在沒有書桌的沙發區讀書學習。陸女士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一層、二層閱覽區的「回」字形位置很搶手,有插座、不易被人打擾。「好位置」少,大家只能在進館時間上競爭。
學習氛圍濃資源豐吸引讀者
香港文匯報記者近日在北京多家圖書館走訪發現,在裏面「充電」的人以大學生、中學生和考公、考研的年輕人居多。他們的桌上擺滿了書籍、習題冊和學習用的電子產品。甚至有人專門購買印有「今天不學習,明天變垃圾。」字樣的筆記本,以此激勵自己。在寧靜舒適的環境中互不打擾,他們各自靜心學習。
那麼在信息唾手可得的時代,為什麼大家越來越愛走進圖書館?「沉浸式學習」「免費」是不少讀者給出的共同答案。「在這裏學習效率更高。」經常到國家圖書館上自習的劉小姐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自己正在積極準備考公,圖書館資源豐富且免費,想要查什麼資料很方便。她每次來都從開館待到閉館。「當然,我並非天生自律,是周圍認真學習的人,給了我一種無形的推力。這種氛圍之下偷懶都不好意思,更別提玩手機,東張西望了。」
與此同時,在深圳、廣州、上海、杭州等地的圖書館和書城,閱覽座位同樣一座難求。10月1日至10月8日,深圳圖書館進館讀者約20萬人次。浙江圖書館假日入館讀者量翻倍。
「帶杯水就能待上一整天。原本以為假期圖書館會比較冷清,沒想到座位還很緊俏。」這個假期,上海的家長徐女士選擇帶着孩子去了上海圖書館東館和徐家匯書院。「兩個風格迥異的圖書館,兩種不同的體驗,同樣的一座難求。」
深圳圖書館對疑似佔座貼單提醒
不過,香港文匯報記者觀察發現,幾乎所有圖書館的管理制度、文明公約及顯眼處,都有「請勿佔座」的提示,但僅靠提示作用有限。在北京,首都圖書館也是市民閱讀學習的熱門地,此前佔座現象突出。暑假期間,香港文匯報記者在此看到,許多人用書本、電腦、平板甚至吃食佔座。常來此自習的徐小姐表示,暑假和周末想有座位,得提前半小時到門口排隊,而不少人佔座後卻離開,有的幾小時才回,造成資源浪費。

緊俏的自習位亦催生了「代佔座」生意,香港文匯報記者在社交媒體發現,有人發帖求幫忙到各大圖書館佔座,稱「每次20元,尋求長期合作」。這個國慶中秋假期,山東某市圖書館內兩位女士因佔座爭吵,引發網絡熱議。
如何解決「一座難求」的問題?近期多家圖書館已採取精細化管理措施。首都圖書館自今年8月29日起明確實行「一人一座,先到先得」,嚴禁任何形式的佔座或代佔,並規定讀者離座超過60分鐘即自動視為放棄座位。深圳圖書館通過館內巡查與溫馨提示單結合的方式柔性管理:工作人員對疑似佔座座位貼單提醒,讀者需在30分鐘內返回(用餐時段延長至60分鐘),超時座位將及時釋放。常州圖書館除強調「人走物清」原則外,還提供「離座卡」便民服務:讀者短暫離開可至服務台領取卡片,標明離開時間並置於座位上,既保證了座位狀態可知可管,也體現了對讀者的信任與尊重。杭州蕭山圖書館創新引入讀者共治機制:發現座位無人,讀者可主動申請放置沙漏計時;若30分鐘後仍無人返回,即可使用該座。這種規則既調動了公眾參與監督的積極性,也提高了座位流轉效率。
市民倡假期適當延長開放時間
陸女士亦建議,圖書館在假期和周末適當延長開放時間,讓孩子可以錯峰去上自習;將多次違規佔座的讀者列入「黑名單」,一周或者一個月不得入館,促使大家自覺遵守圖書館規定。同時,她還希望那些佔座不讀書、學習的讀者,不要佔用公共資源。「人治」之外,也有讀者建議,可以採用實名認證的線上預約系統,若是長時間未歸,座位可釋放給下位讀者。多次違規者,一段時間內禁止入館。
同時,還有讀者期待,通過家門口的社區圖書館緩解搶座焦慮。「要不是看了社交平台上的推介,根本不知道自家附近有個社區圖書館。」北京海淀區的小學生家長李女士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以前都是預約國圖少兒館,經常靠搶。實際上,社區圖書館的圖書完全可以滿足小朋友的需求。期待類似小型圖書館能得到更好的建設、推廣。」
專家解讀丨倡建讀者信用記錄 將違規行為與身份掛鈎

針對全國多地公共圖書館出現的「一座難求」現象,經常參與讀書活動的全國政協委員、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特大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郭媛媛在接受香港文匯報採訪時表示,這需要兼顧規則與創新的多維度破解對策,核心在於「精準服務、剛柔並濟、智慧治理」。
郭媛媛表示,隨着人民群眾對文化生活品質要求提升,對公共文化空間需求持續增長。但中國作為14億人口大國,公共資源相對有限,圖書館作為物理空間承載能力有上限,就容易發生座位供不應求現象。
同時,圖書館功能拓展加劇了座位緊張。除借閱外,如今圖書館還承擔市民休息、自習、社群活動等 「溢出功能」,應對更多元需求時,必然進一步凸顯資源的有限性。
她指出,當前多數圖書館對佔座、空置座位利用無明確規則,座位資源無法科學、高效利用;對違規行為多靠柔性勸說,缺乏有效剛性約束,難以根本解決問題。
圖書館應將座位周轉率納入考核
針對這些問題,郭媛媛提出多維度對策。在數字化應用方面,她建議,可將現有離座卡、沙漏計時等溫馨提示,與硬性數字化管理結合。例如通過系統設置離座處置時間,精準管理座位,自動提醒超時讀者,必要時釋放座位以提高流轉效率。
管理創新與效能提升也至關重要。她認為,圖書館應將座位周轉率納入考核,主動探索提高利用率的方法。未來建設與改造中,需考慮多元需求進行空間分割,如設 「靜音艙」「有聲閱讀角」,避免功能混雜擠佔資源。
在智慧治理方面,郭媛媛認為,中國完善的智慧設施為解決問題提供基礎。可利用感應技術判斷讀者離開時間,實現座位自動釋放;還可建立讀者信用記錄,將佔座、虛假佔座等違規行為納入,與身份信息掛鈎,通過軟信用約束、規範社會行為。
郭媛媛強調,圖書館服務需分清「必要」「基礎」與「錦上添花」的界限。在保障核心閱讀服務這一基礎功能前提下,可有機提供休閒等附加服務,但不能本末倒置,要始終以服務閱讀需求為宗旨。她引用「讓每個座位都等來讀書人」這句話,表達對座位高效利用、精準服務讀者的期待。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