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受全球經濟環境影響,藝術市場普遍陷入低迷,在香港市場的耕耘中你採取何種策略應對?
黑國強:早前我們會用一個比較靈活的思維應對,比如疫情期間我們縮小規模,轉戰本地藝廊和藝術家,與巴塞爾策劃合作,也用如NFT、AI等科技模式吸引觀眾。而過往一兩年間確實受到全球政治經濟環境影響,藝術品市場經歷循環低潮,我們根據以往經驗做出調整,重新規劃了整個博覽會的陳展布置,以及新的項目和特展,特別是策劃以往香港和內地較少出現的一些題材,比如這次的高端工藝品單元,希望可以先吸引新一代愛好者入門,再把他們培養成為藏家。
香港文匯報:一直以來香港藝術品市場有足夠優勢吸引全球藏家參與,但面對全球性藝術市場滑落,這些優勢是否可令香港在全球市場競爭中勝出?
黑國強:香港是免稅港,的確是優勢,但面對藝術品市場低迷,還是否有足夠優勢吸引全球藏家參與?這個是一個很大的疑問。如果以積極的態度去調整,需要從財政或文化發展的政策優惠着手,而不能一直局限於免稅這個優勢。比如歐美國家高稅率和遺產稅反而間接鼓勵了企業收藏和私人捐贈,企業收藏通常可以減免稅,私人捐贈就可免除遺產稅。新加坡亦有鼓勵捐贈的類似政策,但這些香港都沒有,我們也要看到別人的政策是如何促進了良好的市場生態,這個是一個痛點,需要政策以曲線的手法推進香港藝術品市場的再起飛。比如鼓勵企業收藏,哪怕是減免一個百分點的利得稅,即可以見到成效,轉化成增加藝術市場流通性的一個動力。
香港文匯報:今年推出高端工藝專題,香港本地「高端當代手工藝」板塊發展現狀和前景如何?
黑國強:我們今年力推的當代工藝板塊,其實在西方市場和東亞市場已經非常成熟,內地也很多,但香港一直以來體量不大,我們如果想做大體量就難以和周邊的市場競爭。我覺得工藝品關注度的推動要向高端發展,需要一些時間,要從藝術家的培養、培訓開始。當下國際當代手工藝術家的訓練有一個轉變趨勢,就是已經脫離了以往傳統師徒制授學模式。香港很多工藝家去到國際或者內地發展,當中絕大部分都不是師徒制出身,而是從比如設計、動畫這些專業中產生,他們有創意的頭腦加上醉心於鑽研工藝的技術,和我們熟悉的內地、日本、韓國的工藝家一樣,一手一腳將自己創作的作品做出來,這在香港有限體量與有限空間之下是可以發展的,但因香港沒有工藝學校這類體制機構,所以缺乏專業的手工藝訓練,讓人才的培養受到限制。相比之下,內地教育很多時候在中學已經有此類手工藝科目設置,東亞、歐美更不用說,甚至有大學博士課程都有此科目方面的設置,所以我認為在本地手工藝人才培養方面,香港尚有很大發展空間。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