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新聞報道,當下,在短視頻平台或者是直播平台上購物成了很多人的新選擇。刷視頻的時候,還經常會冒出熟悉的明星,用流利的鄉音推銷農產品,有的還進行直播帶貨。這些所謂的明星很可能是仿冒的。近段時間,網絡上一些商家利用AI技術仿冒帶貨。有的借助名人效應,仿冒專家學者、奧運冠軍、影視明星;也有的借助產地效應,冒充知名品牌。消費者、粉絲難辨真偽,慕名下單,卻不知道自己被蒙了。這些遊走在灰色地帶的「AI李鬼」,正拷問着我們的數字治理能力。

近段時間,在一些手機平台的網絡直播間,一些打着樟樹港辣椒旗號的種子,成了主播推銷帶貨的重點。記者注意到,這些直播間的銷售人氣很旺,不時有人諮詢或下單購買。
湖南岳陽的樟樹港辣椒屬國家地理標誌農產品,有400多年的種植歷史,因量少質優,特級產品可賣到300元一斤。
而在這些網絡直播間,記者看到,畫面中展示的辣椒成串垂掛,產量奇高。當記者在直播間詢問辣椒種子是否保真,種出來有沒有這麼大時?主播紛紛表示,所見即所得。
奇怪的是,就在主播回答提問的時候,背景視頻卻出現了農戶站在快要沒過膝蓋的深水中採摘辣椒的場景,這樣的場景顯然不符合常理,而類似的畫面在其他直播間也有出現。
當記者追問這些場景是不是AI生成的時,主播並沒有正面回應。
為了一探究竟,記者找到了相關技術專家了解情況。
奇安信集團副總裁 劉浩:畫面中一位女士拿了辣椒以後後退,甚至她整個腿部下半身和辣椒叢融為一體,這明顯是有悖真實世界規律的,這個在行業裏面有專業名詞叫『穿模』。數字世界內容的建模現在核心還是基於語言,而對於真實世界的物理規律,它是沒有辦法感知和預測的。
記者了解到,「穿模」是典型的AI生成視頻中容易出現的紕漏。
技術專家指出,像直播間無人機噴洒農藥的片段,水霧的形態呈現規則的三角形,而不是自然的霧化狀態,這都是技術上的漏洞。
隨後,記者來到湖南岳陽樟樹港辣椒的產地,進一步求證。
湖南岳陽湘陰縣樟樹鎮高級農藝師黃源介紹,樟樹港辣椒植株很矮小,視頻中的辣椒植株有一人多高,花根本就不是辣椒的花。第二,葉片也不是辣椒樹苗葉片的形狀。這個視頻的辣椒從產量上來看,每畝可能超過了6000斤還不止,但是樟樹港辣椒的產量大概每畝兩千斤到三千斤。
法律專家指出,利用AI製作不符合現實或不存在的商品內容,甚至冒用品牌進行牟利,涉嫌民事侵權甚至刑事犯罪。
中國法學會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研究會副秘書長 陳音江:涉嫌侵犯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商務法》都明確規定,經營者在推薦商品和服務的信息的時候,要做到真實、準確、全面。如果經營者故意通過AI視頻或者圖片來欺騙消費者,讓他誤以為可以長出這樣,但實際上長不出圖片和視頻的樣子,這種行為還可能會構成欺詐。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 支振鋒:這裏邊還涉及對市場秩序的破壞,對於原產地的正牌樟樹港辣椒來講,他就構成了民事上的侵權。量比較大的話,有可能構成刑法上的犯罪。銷售的是種子,還可能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的相應規定,情況可能會更嚴重。
事實上,除了利用AI技術仿冒知名產品、馳名品牌帶貨;不法商家還利用AI技術仿冒名人非法牟利,一些專家學者,奧運冠軍、影視明星等公眾人物成為「被代言」的對象。
這不僅侵犯了當事人的人格權,還消解了這些公眾人物的知名度和信譽度,更誤導了消費者。
一段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李玲教授的採訪視頻,被不法人員利用AI技術將其篡改為一段虛假的推銷視頻,在網絡上大肆傳播。
李玲教授公開發表聲明:網上出現了大量假冒本人推銷醫藥書籍和治療手段的虛假視頻,大多是人工智能AI合成。本人從未在任何平台推銷過醫藥書籍和醫療產品,請大家不要上當受騙。
然而,對於普通大眾來講,想要分辨清楚傳播內容是否是AI仿冒的並不容易,被蒙在鼓裏,慕名而來購買這些產品的人也不在少數。
記者在銷售評論區看到,有不少購買者對產品質量提出質疑;有的提出產品並非公眾人物本人帶貨;有的甚至直呼上當受騙。
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 朱巍:現在看到的一些編輯的人臉、包括聲音在內,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規定,都屬於當事人、權利人自己的人格權利,未經允許任何人不得侵害。不僅不能直接用,也不能使用當事人的人臉信息、聲音信息進行深度合成,這屬於偽造信息,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的規定,屬於違法信息。
今年9月1日,國家網信辦等四部門聯合發布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內容標識辦法》正式施行,該辦法明確所有AI生成的文字、圖片、視頻等內容都要「亮明身份」,需要添加顯式標識和隱式標識。
其中明確,平台在服務提供者的內容上架或上線時要進行審核,核驗生成合成內容標識,對未標識或疑似生成內容要添加風險提示,力求在傳播端阻斷虛假信息的擴散。
調查中記者發現,當前,各大網絡平台普遍升級AI內容識別系統,要求對AI生成作品添加標註,但仍有一些人採用多種手段繞過審核。比如,通過數據篡改、轉換編碼等形式,處理後上傳,平台就難以判定為AI生成內容。
事實上,AI技術濫用引發的問題複雜多變,法律法規的完善僅是底線要求。
截至目前,我國生成式人工智能產品的用戶規模已達2.3億人。隨着AI技術的迅猛發展和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快速迭代,各種紛雜的人工智能生成信息讓人眼花繚亂,有時難辨真假,這也給監管部門和平台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戰。
令人擔憂的是,技術上的迭代升級也讓這些仿冒內容的防範難度更大。
在過去,需要一定技術門檻和成本投入的深度偽造,在AI大模型的助力下,不再需要長時間的深度學習和數據訓練,就能在幾分鐘內生成仿冒的內容,逼真程度更是驚人。
在一家技術公司的辦公室,技術人員現場給記者拍攝了一張照片,短短几分鐘的時間,便通過AI大模型將這張照片生成為一段直播帶貨視頻。
同時,記者手裏的礦泉水變成了紅酒;身上穿的T恤衫變成了西服,還實現了純正的英文帶貨推銷。
揪出AI「李鬼」,將仿冒者打回原形,還需搭起多方協同的「立體防線」。平台應當扛起責任,進一步升級AI識別技術,用數字水印、區塊鏈存證等手段增強鑒偽追溯能力,避免AI仿冒虛假信息進入傳播平台。
法律法規也需細化,進一步明晰標識規範、回溯機制,追責機制。
而對於技術開發者和使用者,更應該守住「科技向善」的底線,不把商業利益凌駕於社會責任之上。
AI仿冒帶貨不僅侵犯了被仿冒人士和品牌的權利,也存在欺詐嫌疑,更觸動了數字社會賴以存續的信任根基。AI「李鬼」越來越像真的,作為消費者,我們自己當然要盡可能擦亮眼睛去甄別,對所謂「傾情奉獻」的「明星代言」,保持理性判斷,避免掉進消費陷阱,但是靠普通消費者的識別能力來防偽是遠遠不夠的,更需要平台和相關部門擔負起把關的責任,通過技術手段和治理能力的提升,用系統性力量,守好「真」的邊界。唯有全社會形成共同抵制AI欺詐的合力,才能以「科技」之筆,繪就「向善」未來。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