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唐文) 疫情過後,香港自資碩士課程吸引大量學生湧入。教育局數據顯示,2023/2024學年,一年制授課式研究生的非本地生人數已達38,100人,約為2020/2021學年(18,400人)的2.1倍。其中內地生佔比極高;以港大為例,2024/25學年所有課程非本地生(以國藉釐定)就讀人數(不包括交換生)中,修課式研究生近13,000人,當中內地生就達到94.2%。而整體而言,2024年內地赴港就讀學生(包括本科及碩士)總數已超8萬人,當中碩士貢獻最大。
與此同時,IANG(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回港就業安排)簽證新申請數量近年呈上升趨勢,由2023年的22,411宗增至2024年的28,398宗,顯示來港學生的留港意願日益強勁。
香港自資碩士課程數量龐大,黑中介亂象叢生,引發社會隱憂——這類課程對學生,對香港真的長遠有益嗎?「港碩」能否填補本地人力短缺,還是會稀釋教育質量?香港文匯報邀請浸大商學院人力資源策略及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葉偉光、內地留學中介代表唐燕柔,以及時事評論員、國際策略顧問鄭國鈞共同探討。
焦點一:低門檻碩士的興起——機會還是陷阱?
葉偉光表示,香港失業率3.7%、就業不足率1.6%,即約15萬人失業,內地碩士生多修讀商科、金融等課程,但香港產業轉型需要更多新興技術人才,同時廣東話的語言障礙和高居留成本也是碩士生留港的障礙,建議碩士生利用來港機會,深入體驗社會的各方面,才能更好融入及就業。
唐燕柔表示,優質中介應真實描繪藍圖,告知學生錄取難度,避免黑中介誇大,將不合資格的學生推向香港院校,導致低質生湧入,增加教學壓力及學生損失。香港就業非「遍地黃金」,過度宣傳會產生誤導。
鄭國鈞分享教學經驗指,內地生分三類:985/211高材生家底厚實;「過客」式以香港學位為跳板,回內地落戶;以及少數真留港者。不管哪類學生都對會對香港產生經濟貢獻,他舉例美國每年可從外國學生獲利330億美元,香港則可幫補中介、地產等行業,甚至有助人口增長。
焦點二:黑中介亂象與香港的教育質量下滑憂慮
2024年5月港大爆發假學歷風波,港大經管學院首先發現多名碩士生透過中介提交假IB成績及美國大學學歷,涉案達上百宗。其中一宗典型個案為南京李女士的女兒,該女生2023年9月以偽造康奈爾大學畢業證及IB文憑申請並入讀了港大金融碩士,2024年入讀一年多後,於10月獲校方通知退學並遣返。香港警方隨後展開調查,涉案中介「索沃留學」已被南京市監局立案,母親獲全額退還70萬人民幣保錄費。
唐燕柔表示,一般中介收費約人民幣2萬元,涵蓋擇校文書;黑中介收10萬至100萬元,例如上述港大案例。她曾遇到不少離譜的求學個案,部分學生背景僅適合英國前百學校,卻被中介哄騙可申請港大,宣傳過度讓學生產生虛假的希望。
唐燕柔亦指,因為香港碩士收生過多,導致教學班型規模龐大,動輒70至80人一起上課,難以保障教學質量。
葉偉光認同,每班人數控制在20至30人左右的小班教學模式,更有利於師生互動更密切,學生也能獲得個別指導。現時香港學校因為各種排名考核要求,教授們往往需更重視科研工作,對教學的精力投入相對有限,若轉向大班教學,會容易導致資源分散、學生參與度降低。他建議,無論小班或大班,教師應鼓勵學生走出課堂,深入本地民情,以彌補一年制課程的時間限制,實現知識與實踐融合。
焦點三:中國K簽的影響
中國2025年10月1日推出「K字簽證」,針對18-45歲外國STEM畢業生,無需工作邀請即入境居留、從事科研創業,有效5年,門檻低於美國H-1B。
葉偉光分析,推廣中國機遇,讓外國壯年人才先來中國體驗,返回其祖國後可協助宣傳真實的中國。不過K簽對香港可能是雙刃劍:一方面香港可吸收內地經驗,作為中西窗口,但也可能將更多海外人才分流至上海等內地大城市,淡化香港角色。
唐燕柔表示,K簽在內地網絡引起轟動,目前內地就業壓力甚大,民間視為「搶飯碗」,反對聲浪高。國際高端人才已有渠道進入中國,K簽面向的對象可能不是頂尖人才,擔心加劇社會矛盾。
鄭國鈞指,K簽時機特殊:美國總統特朗普將H-1B簽證成本漲至10萬美元,日本輸入印度勞工,卻暗防性罪行。中國K簽是國際宣傳活動,展示大國風範,「美國貴、日本亂,來中國試試」,並非與中國青年搶飯碗。
監製:胡恬恬;記者:唐文;封面設計:顏倫樂。 嘉賓言論僅代表嘉賓觀點,不代表本機構立場。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