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網記者 章蘿蘭 上海報道)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長、廣開首席產業研究院院長兼首席經濟學家連平最新撰文指,過去一年多以來,資本市場外部環境尤其是宏觀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與過去五年、十年甚至更長時期相比都出現了深刻改變。他預計,資本市場流動性環境將持續寬鬆,更多投資需求亦會轉移至此,央行未來料以更大力度支持資本市場,應對中國資本市場長遠發展保持信心。

資本市場流動性環境將持續寬鬆
連平總結,資本市場環境發生了三大重要變化。從中國貨幣政策看,2024年我國已啟動降準、降息,而在本輪美聯儲降息後,央行明確表示將堅持「以我為主、兼顧內外」的原則,這一方針符合國情需要。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貨幣政策基調已由過去多年延續的『穩健』調整為『適度寬鬆』,這是近十四年來首次改弦更張,此舉並非偶然,而是結合國內經濟形勢做出的主動選擇和積極調整,」他分析,當前,中國經濟增速保持在5%左右,未來幾年仍大概率在這一水平上下波動,收緊貨幣政策的條件並不存在,反而需要通過適度寬鬆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展望未來,適度寬鬆仍將成為貨幣政策的主基調,這意味着未來幾年資本市場的外部流動性將得到持續保障。」
未來更多投資需求會轉移到資本市場
「當然,儘管當前市場流動性整體充裕,但流動性是否能夠真正流入資本市場,多少會進入資本市場,還取決於資金的配置邏輯和投資者的風險偏好,」連平認為,過去十多年,除了資本市場外,中國居民和機構投資者的資金主要集中在兩個渠道:一是房地產,二是高收益理財產品,這兩個渠道在較長時期內為投資者提供了穩定且較高的回報,但近年來情況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未來房地產不再可能像以往那樣吸引大量資金湧入,理財產品收益率顯著下降。
「從資金配置邏輯來看,1.5%的銀行存款利率無法滿足長期財富增值的需求,而理財產品2%左右的收益率也不足以吸引中等風險偏好的投資者。在缺乏房地產和高收益理財產品的情況下,資本市場就成為資金流向的合理歸宿,」連平判斷,未來幾年,資金向資本市場轉移不僅是可能,而且是趨勢,這一趨勢將逐步增強資本市場的資金供給,使其在我國現代經濟體系中的地位更加突出。
央行未來將以更大力度支持資本市場
連平預計,央行未來也將以更大力度支持資本市場。他提到,央行歷來支持資本市場,但過去更多是通過宏觀政策間接加以支持和引導,2024年以來,央行在工具創新方面邁出了實質性步伐,推出了多個前所未有的舉措,一方面,央行為證券公司、基金公司、保險公司等金融市場投資機構提供互換便利,另一方面,推出支持上市公司股票回購和增持的專項再貸款。更為重要的是,央行還通過匯金公司強化了平準基金功能。部分金融和非金融資產已劃歸匯金公司,使其總資產規模達到八萬億元以上。在必要時,匯金公司可以通過市場化操作提供流動性支持,平抑市場波動,穩定市場預期,提振投資者信心。
「這充分說明,一旦央行決心支持市場,是可以在合理框架內通過極具優惠的條件實現政策意圖的。只要市場確有需要,央行便具有豐富的操作工具和相應的操作空間,」他認為,當前中國人民銀行已推出的兩項工具,結合匯金公司的市場操作,將在未來對資本市場的平穩運行、預期穩定與信心提振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為保持資本市場良好運行的狀態,更好地支持實體經濟,相信央行會進一步加大力度,以直接或間接方式積極支持資本市場發展。
連平續指,中央多次強調要「建設現代中央銀行制度」,而積極、有效地支持資本市場,正是這一制度完善過程中的關鍵環節。在現代經濟體系中,資本市場作為核心金融樞紐,其穩定與健康不容忽視。「央行怎麼可能不支持資本市場?又怎麼可能不全力維護其平穩運行?因此,應對央行在中長期內持續以直接或間接方式支持資本市場抱有充分信心,也應對中國資本市場的長遠發展保持信心。」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