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嚴鍇華、康敬)全國政協委員、香港特區立法會議員吳傑莊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十四五」規劃下香港主要的成果是初步搭建創科生態圈,成為亞洲前列的生物科技融資平台,吸引很多新科技企業在港上市融資,創造出許多前所未有的成功案例。
打通產業上中下游連接
回顧「十四五」規劃下香港的發展成果。吳傑莊表示,以往香港發展創科中心時,常處於「碎片化」狀態,上、中、下游產業缺乏有效連接,「香港早期在創科創投領域較為活躍,但這些創科企業發展至中期需要增加融資,擴大規模上市時,往往面臨困難,部分企業甚至需要轉往其他地區發展才能繼續壯大。」
在「十四五」規劃的引領下,吳傑莊表示,現屆特區政府推出多項政策有效解決相關問題,包括「產學研1+計劃」,推動大學科研成果與企業實際應用落地對接;設立100億港元規模的「創科產業引導基金」,吸引中大型投資基金落戶香港;以及推出「新型工業化支援計劃」,資助生產商在香港設立新的智能生產線。這些舉措不僅幫助創科企業在香港發展,還成功打造創科生態圈。
吳傑莊續指,香港交易所吸引大量生物科技公司上市,使香港成為亞洲前列的生物科技融資平台;除了生物科技企業外,還吸引很多新科技企業在港上市融資,這些企業將總部設於香港,透過優才計劃、高才通計劃及投資移民等政策吸引人才來港定居。
創造用戶增幅逾80倍成功案例
在「十四五」規劃下,香港重點發展創科領域,當中有不少成功案例。吳傑莊笑言,「2023年曾投資一間總部設於香港的跨境支付創新金融科技公司,當時該公司全球用戶僅有約5萬人,但憑藉香港成熟的金融系統、優質的創科人才支持,在短短24個月內,其用戶數便突破400萬人,增幅超過80倍。」
他認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相關工作協調方便,品牌信譽度高,較容易獲得市場信任;另一方面,香港在法律保護、品牌包裝、市場營銷等人才充足,為企業發展提供基礎。
除了金融科技外,其他領域也有不少成功例子。例如一些生命科技企業,它們通過與港大、中大等大學合作,在生物醫藥等領域取得突破;這些企業不僅順利在港上市融資,更吸引了國際大型藥廠前來合作,部分藥廠甚至與其簽訂長達10年的訂單,以分期支付資金的方式,支持它們的研發工作。
仍需補全創科企業家和中層人才
雖然香港創科發展勢頭良好,但仍面臨不少全球性挑戰。吳傑莊坦言,現時國際競爭日趨激烈,不論人才還是資金均呈流動性特徵。人才方面,香港有5間全球百強大學,吸引了不少科研專家與技術人才,但創科企業家和中層人才卻相對不足,「我有朋友做半導體設計,他想找中層工程師,但招聘難度極大,只能前往深圳或內地其他城市招聘。」
他認為,若想吸引人才落戶香港,必先解決他們的後顧之憂,例如香港生活成本高,需穩定物價與住房成本;人才子女來港讀書,國際學校是否足夠等。他認為,特區政府需進一步完善政策,加強人才培養或轉型,才能吸引更多人才以香港為家。
在金融方面,大型企業在港上市優勢明顯,但中小型創科企業亦不容忽視,現時香港創業板市場相對沉寂,難以為中小型企業提供支持,這或會導致部分中小型企業可能轉至海外上市,香港將錯失這些機會。吳傑莊建議,特區政府在關注大型企業的同時,也要照顧中小型企業。
展望未來,他認為特區政府應在人才、金融及區域合作方面多下工夫,從而發揮香港的獨特優勢。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