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釋疑解惑 提振信心 《人民日報》系列評論文章為四中全會預熱
香港文匯報訊 官方媒體《人民日報》自9月30日起推出「習近平經濟思想指引下的中國經濟專論」欄目,連續8天刊登署名「鍾才文」的評論文章,傳遞中國經濟政策信號,回應外界關注議題。在二十屆四中全會即將召開之際,系列文章引發關注。評論文章一方面闡明中國在複雜外部環境下的發展定力,另一方面,針對國際國內對中國經濟發展存在的質疑乃至少數「唱衰」論調,集中系統作出清晰有力的回應。
部分經營主體感受不好就是經濟欠佳?
外界論調:
部分經營主體感受不好就是整體經濟形勢欠佳。
評論文章回應:
10月2日刊發的《科學客觀看待我國當前經濟發展態勢》的文章指出,總的看,中國經濟形有分化、勢在向好、未來可期。
文章說,產業轉型升級不是一個齊頭並進的過程,不是「齊步走」,而是有快有慢、有先有後,不同區域、行業、群體會出現分化,宏觀數據同部分微觀主體感受會有「溫差」。比如,在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浪潮下,智能化、信息化運用好的行業,企業效益和職工待遇會得到顯著提升;相反,一些轉型慢的傳統行業企業和從業者,日子就有可能難過一些。有數據顯示,人工智能相關行業薪酬增速是其他行業的2倍,相比之下,房地產相關行業吸納就業減少、薪酬縮水。
文章提出,對此,要全面看待,不能因為部分經營主體感受不好就否定整體經濟形勢。同時,要通過改革發力、政策給力,着力縮小「溫差」,努力讓廣大民眾享受發展紅利。
投資和發展機會變少?
外界論調:
最近一段時間,國際國內有一些聲音認為,在中國,投資和發展已經過了黃金階段,機會變少。
評論文章回應:
10月3日刊發的題為《中國經濟轉型升級蘊含重大機遇》的文章強調,中國經濟加快轉型升級,將為世界各國帶來前所未有的重大機遇。如在人才紅利方面,中國高層次科技人才數量居全球前列,每年培養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STEM)專業畢業生超過500萬人,人才紅利特別是「工程師紅利」不斷強化,將為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提供強大動力。
在消費擴容升級方面,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1.3萬美元以上,超大規模市場體量穩步擴大,消費升級正處於關鍵時期,新需求牽引新供給、新供給創造新需求的過程,也是一個充滿投資機遇的過程。
中國發展「衝擊」世界經濟?
外界論調:
一段時間以來,美歐一些政客鼓噪「中國輸出過剩產能威脅他國產業發展,衝擊世界經濟」。
評論文章回應:
中國發展為世界帶來了什麼?10月6日題為《中國經濟發展具有開放共贏性》的文章給出的答案是巨大機遇,而絕非所謂「衝擊」。
文章舉例稱,中國市場規模巨大、快速成長,每年已有近50萬億元的消費、超過20萬億元的進口。中國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製造業領域外資准入限制實現「清零」,電信、醫療、教育等服務業領域開放試點穩步推進。
文章援引美中貿委會開展的會員調查稱,絕大多數受訪企業認為中國市場對維持其全球競爭力不可或缺。
中國海外投資控制全球供應鏈?
外界論調:
美西方一些人士將中國向國際市場提供高性價比產品誣稱為輸出過剩產能,造成美國和世界經濟失衡;將中國與相關國家開展投資合作誣稱為補貼國有企業進行海外擴張,控制全球供應鏈。
評論文章回應:
10月7日題為《深入了解中國就會堅定相信中國》的評論文章指出,中國產業競爭力是制度優勢、規模優勢、治理效能和人民勤奮努力共同作用的結果,對全球是貢獻而不是威脅。中國企業競爭力來自充分的市場競爭,不存在大範圍、結構性的「產能過剩」,也沒有持續向外輸出「過剩產能」,個別年份貿易順差較大,是中外經濟周期不一致所致,是供求關係調整的結果,有利於滿足國外民眾的需求。中國國有企業海外投資,普遍採取合資合作經營的方式,嚴格遵守投資對象國政府本地化要求,積極融入和服務當地社會,沒有所謂「控制」一說。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