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諾貝爾獎 | 三實驗物理學家摘諾獎 為量子技術打開大門

2025-10-08 08:36:06 首頁
克拉克(83歲)●1968年獲英國劍橋大學博士學位,現任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教授。

香港文匯報訊 物理學世界中深奧的量子力學,是計算機、加密與傳感等量子技術的基礎,能夠展示量子效應的系統的最大尺度,一直是物理學界關注的焦點。瑞典皇家科學院周二(10月7日)宣布,今屆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克拉克、德沃雷特與馬蒂尼斯三名科學家,表彰他們在一個足以用手握住的系統中,發現了宏觀量子穿隧效應和能量量子化,證實了量子效應能在宏觀系統中呈現,為眾多改變人類世界的量子技術打開大門。

德沃雷特(72歲)●1982年獲法國巴黎南大學博士學位,現任美國耶魯大學及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教授。

量子力學通常描述的是單一粒子尺度下的物理規律,這些現象被稱為「微觀」。由大量粒子組成的「宏觀」物體,則無法表現出可見的量子行為。例如一個籃球被拋向牆壁時,它會被反彈回來;一枚硬幣拋起後落入手心,只會呈現正面或反面。但在微觀世界中,單一粒子卻可以「穿過牆壁」,或同時呈正面和反面落下。這種看似穿過無法跨越勢壘的現象,稱為量子穿隧(Quantum tunneling effect)。

在微觀粒子世界,量子穿隧具隨機性,顯得神秘莫測,通過大量樣本統計,科學家可以設法探求其半衰期。不過當一個系統包含大量粒子時,這種量子效應會迅速消失,多粒子體系能否同時呈現穿隧行為、能否在宏觀尺度上精確呈現量子特性,長期是物理學的研究難題。

超導體中呈現量子特性

1984年至1985年間,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物理研究小組中,導師克拉克、博士後德沃雷特與博士生馬蒂尼斯三人,共同設計一個宏觀尺度呈現量子特性的實驗。為確保系統隔絕外界干擾,他們使用超導材料建構一種特殊電路,用極薄的絕緣層將兩者隔開,形成一個「約瑟夫森結」(即無電阻狀態下的導電結構),並以極高精度測量電流與電壓的變化。

在實驗中,三名科學家精確地控制電路參數,觀察到當電流通過時,難以計數的密集電荷在整個超導系統中,如同一個單一「宏觀粒子」填滿電路。這個有如宏觀粒子的系統起初處於「零電壓」狀態,似乎被困在無法跨越的能量勢壘後面。但後續實驗顯示,這個系統也可以透過量子穿隧效應,躍遷至脫離零電壓狀態,從而展現其量子特性。

三名科學家透過實驗,詳細記錄了宏觀粒子系統通過量子穿隧躍遷需時,並以統計方式描繪出其分布曲線。進一步研究表明,當輸入不同波長的微波,該系統會吸收特定頻率的能量,躍遷到更高的能級,其行為符合量子力學的預測,也與微觀粒子吸收能量躍遷的模式完全一致。

奠定量子計算等實驗基礎

這一創新性的研究,開啟了千變萬化的量子技術世界。與以往由微觀現象組成宏觀結果(包括激光、超導或超流體)不同,這項研究是直接在宏觀系統中,展示了量子行為本身。研究人員將這種宏觀量子態視作一種人工原子,將其用於探索微觀世界的規律、奠定量子計算和量子傳感的實驗基礎。

諾貝爾物理學委員會主席埃里克森表示,今次獲獎的技術是新一代量子技術的關鍵,「能夠慶祝百年量子力學持續帶來新驚喜,這令人振奮,量子力學不僅深具科學意義,也是所有數學技術的基礎。」三名科學家將均分1,100萬瑞典克朗(約912萬港元)獎金。

獲獎實驗關鍵:超導體中的電子狀態

獲獎實驗關鍵:超導體中的電子狀態

▲在普通導體中,電子會互相碰撞,並會與導體的物質碰撞,形成電阻。

▲但在超導體中,電子則會結合成「庫柏對」,形成無電阻的電流。圖中的空隙稱為「約瑟夫森結」,由兩個微弱連接的超導體組成。

▲「庫柏對」會表現得像一顆單一粒子,填充整個電路。量子力學用一個共同的波函數來描述這狀態,而這波函數的特性,正是獲獎實驗的關鍵。

資料來源:瑞典皇家科學院

得主之一曾就職Google 主導研發量子計算

今屆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之一、美國物理學家馬蒂尼斯,曾任職於科企巨擘Google,擔任量子硬件首席科學家。美媒報道稱,馬蒂尼斯的團隊於2019年在《自然》期刊發布論文,首次通過擁有53個量子比特(quantum bit)的處理器,實現量子計算在處理特定任務上的「量子霸權」,計算速度超過當時全球最強的經典超級計算機,被視作量子計算領域的重大突破。

馬蒂尼斯(67歲)●1987年獲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博士學位,現任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教授。

在量子資訊科學中,量子比特是量子資訊計量單位。在傳統系統中,一個位元在同一時間只有0或1,只存在一種狀態。量子比特也使用0和1,但利用微觀量子技術,它可以同時存在1和0兩種狀態,這種效果被稱作「量子疊加」,是量子芯片計算目前獨有的特性。

馬蒂尼斯早年受訪時預測,一款量子處理器的量子比特突破50個,即可在特定任務實現量子霸權。2019年10月,馬蒂尼斯的團隊在Google成功研發這款量子處理器「懸鈴木」(Sycamore)。作為對照,基於該處理器的100萬次量子隨機線路採樣僅耗時約200秒,當時全球排名第一的經典超級計算機,則需耗時長達一萬年。

馬蒂尼斯於2020年從Google離職,近年一直活躍於半導體產業。2022年,馬蒂尼斯參與創建初創科企Qolab,認為半導體產業是實現實用量子計算機的關鍵,相信其未來還能製造質素更高、擁有更多量子比特的處理器。

另一名今屆諾獎得主克拉克受訪稱,今次獲獎是他一生中最意外的驚喜,並感謝另外兩名獲獎者的貢獻。克拉克解釋,今次獲獎的研究可被視作量子計算的基礎,「雖然目前我還不完全清楚,它究竟適合何種領域。不過單是智能手機能夠發揮作用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源自這些工作。」

城大物理系副教授:量子技術推AI更上一層樓

(記者 許芮榕)香港城市大學物理系副教授許耀銓指出,今次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研究成果,演示了量子力學的穿隧效應和能量量子化,表明量子穿隧並非僅屬於微觀世界。許教授相信伴隨量子技術發展,未來的量子計算機能進一步提升計算能力,結合現時迅速發展的人工智能(AI)技術,有望更好提升AI算力,讓AI技術廣泛應用於不同領域。

●許耀銓(右)與馬蒂尼斯(左)合照。受訪者供圖

許教授解析,今次獲獎的實驗在1985年,利用極為創新的方式,從宏觀尺度觀察到量子穿隧現象。三名物理學家的實驗證明,如同一個穿牆而過、不會被牆壁彈回的皮球一般神奇的量子特性,實則也可以在宏觀程度上被精確呈現。

許教授還指出,實驗中的宏觀系統呈現出「能量量子化」特徵。在微觀世界的能量傳遞中,當粒子吸收或釋出能量時,會從一個能階跳躍到另一個能階,這個過程稱為「量子躍遷」。今次獲獎的實驗發現,宏觀系統也能吸收特定頻率的能量、躍遷到更高能階,其行為與單個粒子的躍遷模式一致。

今屆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之一馬蒂尼斯任職科企Google期間,曾參與研發量子處理器「懸鈴木」,在處理特定任務時,其計算速度遠超經典的超級計算機。許教授表示,如今許多大型科企都積極投入研發量子計算機,探索如何協助應用於AI技術。若AI算力能由量子計算機協助更上一層樓,先進的AI技術有望被應用於處理複雜數據、執行各類任務、長遠支撐AI技術在更多領域大展身手。

許教授曾與馬蒂尼斯共事一年半,他回憶馬蒂尼斯為人熱情,每次學術討論時,馬蒂尼斯都積極參與、予以鼓勵,分享自身獨到見解。許教授非常欣賞馬蒂尼斯積極的學術研究態度,從中受益匪淺。

責任編輯: 張岩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