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 人體強大的免疫系統需接受調節,如何控制免疫系統避免攻擊自身組織,是醫學界的關注焦點。瑞典卡羅琳斯卡學院諾貝爾大會周一(10月6日)宣布,202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美國醫學專家布倫科、拉姆斯戴爾和日本免疫醫學家坂口志文,表彰他們在防止免疫系統傷害機體的外周免疫耐受方面的開創性發現。他們的研究共同揭示免疫系統中負責維持秩序的關鍵細胞──調節性T細胞(regulatory T cells),為自體免疫疾病這一全新領域及其療法的研究奠定基礎。

免疫系統是進化的傑作,每天保護人們免受病毒與細菌的侵襲。免疫系統的一大奇跡,在於其能夠識別病原體、區分自體細胞。許多威脅人類健康的微生物,實則進化出了與人類細胞相似的特徵作為偽裝,免疫系統「識破偽裝」的能力,吸引眾多科學家研究。人們也發現若防禦機制失衡,免疫系統也會誤傷無辜,導致諸如紅斑狼瘡、多發性硬化症等自體免疫疾病。
早在二十世紀中期,科學家已知道免疫細胞在胸腺內發育時,會淘汰攻擊自體的「免疫T細胞」,這種現象被稱為「中樞免疫耐受」。但這一機制並非完美,仍有部分潛在有害的免疫T細胞成為漏網之魚。坂口志文於1995年的研究,揭開了人體複雜的免疫系統新的一面:在中樞免疫耐受外,免疫系統還有另一層防護機制「外周免疫耐受」在運作。

調節性T細胞如「班長」作監督
坂口志文觀察到,當移除小鼠的胸腺後,牠們的免疫系統會失控,出現多種自體免疫疾病。他在1995年發布研究成果,鑒定出一種含有CD4及CD25兩種蛋白標誌的特殊T細胞,發現它們具有抑制免疫反應的功能。坂口將其命名為調節性T細胞,指出正是這種細胞在免疫系統外周,如同「班長」監督其他免疫細胞,確保它們不會攻擊身體自身組織。

驗證坂口的研究,則得益於布倫科和拉姆斯戴爾的新線索。2001年,兩人在研究一種對自體免疫疾病易感的小鼠品類時,發現這類小鼠體內有一個為「Foxp3」的基因發生突變。研究發現人類若攜帶這一基因突變,會引發一種嚴重的自體免疫疾病「IPEX綜合症」,由於該基因位於X染色體上,因此患者多為男嬰,其免疫系統多會完全失控。

證「中樞免疫耐受」外另有防護
這一全新發現,為坂口志文的理論提供關鍵證據。2003年,坂口的團隊研究證實,正是Foxp3基因控制着調節性T細胞的生成、發育和功能作用,這意味人體能否維持免疫系統,與這單一基因息息相關,也證實調節性T細胞是人體在中樞免疫耐受以外,另一免疫防禦機制的關鍵。
3名學者的研究突破,為免疫學帶來革命性的改變,開闢出全新研究領域。研究人員也從中出發,尋找癌症和自體免疫疾病等嚴重疾病的新治療方法,還設法在器官移植中盡可能克服排異反應、提升移植成功率,部分治療方法已進入臨床試驗階段。
諾貝爾委員會主席坎貝表示,3名學者的發現對人們了解免疫系統如何運作,以及為何並非人人都會患上嚴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起到了決定性作用。3人將平分1,100萬瑞典克朗(約911萬港元)獎金。

T細胞如何發現病毒
1.被病毒感染的細胞,會利用主要組織人類白細胞抗原(HLA),將病毒分解後的片段呈現在細胞表面。
2.所有的T細胞都有獨特的T細胞受體,這些受體能夠辨識並結合感染細胞表面的病毒片段。
3.一旦T細胞受體成功結合病毒片段,T細胞就會被活化並發出警報,通知其他免疫細胞,身體正受到攻擊。
調節性T細胞如何保護人體免受自體免疫疾病侵害
1.部分T細胞在胸腺中的檢測未能被發現,它們會對人體本身的蛋白質片段產生反應,錯誤地攻擊身體組織。
2.調節性T細胞會發現這種錯誤攻擊,它可以介入並抑制錯誤的免疫反應,預防自體免疫疾病。
日得主研究內容曾遭質疑 相信將來癌症可治癒
香港文匯報訊 今次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的日本免疫學家坂口志文周一(10月6日)受訪,回憶自己逾40年的研究,一路克服重重難關。日本放送協會(NHK)報道,坂口最初發現調節性T細胞時,由於當時尚無相關研究,不少同行都曾質疑他的假設。不過他鍥而不捨,最終成功證實調節性T細胞的存在及功效。

石破茂致賀電
坂口志文在京都大學攻讀醫學博士時期讀到一篇論文,內容是如果切除小鼠的胸腺,小鼠會出現類似自體免疫疾病的症狀。坂口開始對該領域產生興趣,主動提出一項假設:應該存在某種能抑制免疫系統失控的細胞。回憶最初的研究,坂口認為深入探索的好奇心是成功關鍵,「當時我還很年輕,如果能再深入一些,或許就能找到新原理。」
坂口近年一直被視作諾獎熱門人選,回憶這段漫長的等待,他強調堅持信念、保持興趣的重要性,「世上有很多引人入勝的事。如果你保持興趣、嘗試不同的探索方向,你的興趣會變得更加強烈。珍惜你感興趣的事情並堅持下去,或許就會有新的發現。許多成功都需要時間,我們在研究中也學會深入分析和思考,長遠謹慎考量探索方向。」坂口接到日本首相石破茂致電祝賀。被問及需要多長時間,才能實現研究相關的免疫療法治療癌症時,坂口樂觀地表示,「我認為大約20年就能實現。我相信總有一天,癌症會成為一種可以治癒的疾病,而不是一種可怕的疾病。」

針對癌症紅斑狼瘡等不同病理「煞車」蛋白靈活控制免疫反應
香港文匯報訊 今次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3名得主的突破性研究,為免疫學和臨床醫學帶來新的希望。如今全球已有多項基於調節性T細胞,以及外周免疫耐受機制的治療方法研究方向。在諸如紅斑狼瘡等自體免疫疾病中,研究人員測試促進調節性T細胞生長、抑制過度活躍的免疫反應。在癌症療法中又可反其道而行之,削弱癌細胞的屏障、刺激免疫系統更有效發揮作用。
增調節性T細胞活性抗癌
以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今年5月發布的一項最新研究為例。該研究發現,一種名為QRICH1的蛋白,在激活調節性T細胞的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研究指出,一種名為CD8+的調節性T細胞,是人體免疫系統內負責殺死感染細胞和癌細胞的關鍵細胞,QRICH1蛋白則如同「煞車」,調控CD8+這一T細胞的激活過程。
專家指出,在癌症治療(圖)中,腫瘤細胞往往通過各種機制逃避免疫系統的監視和攻擊,導致T細胞難以有效激活來清除癌細胞。研究正探索通過藥物手段,抑制QRICH1蛋白活性,解除其對調節性T細胞激活的抑制作用,從而增強T細胞的活性,令其更有效地識別和殺死癌細胞,提高癌症免疫療法的效果。
與之相對應,在血癌和淋巴癌等部分與自體免疫相關癌症中,T細胞的過度激活反而會令疾病惡化。在此情況下,如果能夠增強QRICH1蛋白活性,就能增強其對T細胞激活的抑制作用,有效降低T細胞過度反應,緩解患者病症同時,也為治療這類疾病提供新思路和方法。
不少研究機構還在測試使用「白介素-2」微劑量療法,促進體內調節性T細胞生長,協助抑制過度活躍的免疫反應,日後有望應用於治療紅斑狼瘡等疾病。在癌症免疫治療領域,設法削弱癌細胞的保護屏障,也是讓免疫治療發揮有效作用的新方向。
調節性T細胞還有助防止移植器官的排斥反應,成為器官移植與幹細胞治療的研究關鍵。部分臨床試驗中,研究團隊已嘗試從患者體內分離並培養調節性T細胞,再回輸至體內,降低排斥反應與移植後的免疫併發症,提升患者的預後效果。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