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地緣政治風雲變幻下,市場投資風向轉變,正在重塑國際資本配置格局。曾幾何時被貼上「不予投資」標籤的中國資產,如今正成為全球資本爭相追逐的焦點。KGI凱基最新發布市場觀點顯示,2025年將成為分水嶺,外資首次實現對中國資產的全面正向配置,標誌着市場完成從「迴避」到「擁抱」中國資產的歷史性轉變。在全球「擁抱」中國資產下,香港作為國際資本首選門戶,特區政府財庫局局長許正宇昨在立法會詳細交代一系列提振市場、吸引資金與人才的最新進展與計劃,包括爭取盡快落實將人民幣交易櫃台納入「港股通」等,旨在搶抓人民幣國際化新機遇。 ●香港文匯報記者 馬翠媚
凱基報告指出,此輪港股反彈並非源於中國經濟的全面過熱,而是建立在「不過熱亦不過冷」的穩健基調之上。投資者真正買入的,是政策支持的明確預期與經濟復甦的早期動能。過去33年,中國GDP相對美國擴張了8倍,但恒生指數卻較標普500落後60%,香港市場估值相較美國折讓高達50%。這種巨大的經濟成就與市場回報的脫節,凸顯了長期的結構性低估。
外資正從歷史低位大舉回流
如今,隨着監管環境趨穩、地緣政治風險邊際改善,以及寬鬆貨幣政策的持續支持,外資正在從歷史低位大舉回流。2025年,境外資金在債券、股票、貸款等多個領域均出現淨流入,為四年來首次。恒指從2022年底的15,000點低谷攀升至今年中的25,000點,仍屬「追趕式」上漲,而非泡沫化擴張。凱基認為,短期雖有獲利回吐壓力,但多年期的估值重估潛力依然龐大,建議投資者應把握整固期增持。
雙櫃台模式為港股提供動力
在全球經濟格局加速重組之際,香港金融改革步伐未停。其中港交所2023年推出「港幣─人民幣雙櫃台模式」(雙櫃台模式),為投資者提供更多元化的交易選擇,給予其彈性按自身需要以港幣或人民幣配置證券,據港交所名單,目前獲批雙櫃台證券合共24隻(詳見另表)。許正宇昨明確表示,會爭取盡快落實將人民幣交易櫃台納入「港股通」,並落實以人民幣支付相關股票的印花稅。此舉有助便利內地投資者以本幣直接參與港股,降低匯兌成本與風險,料將吸引更多北水南下,為恒指提供持續的增量資金支持。
許正宇又指,本港會爭取盡快落實將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REITs)納入互聯互通標的,以擴闊內地投資者參與香港不動產市場的渠道,進一步豐富「互聯互通」生態。同時,亦會爭取落實以人民幣支付人民幣櫃台股票的印花稅,打破現行僅能以港元繳付的限制。為提升市場效率,當局正探索將股票結算周期由T+2縮短至T+1,與國際主流接軌,這將顯著降低交易對手風險,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增強香港市場對國際機構的吸引力。
目前24隻「港幣-人民幣雙櫃台模式」證券
股份名單
恒生銀行(0011)
新鴻基地產(0016)
商湯(0020)
吉利汽車(0175)
華潤啤酒(0291)
香港交易所(0388)
騰訊控股(0700)
中國海洋石油(0883)
中國移動(0941)
聯想集團(0992)
快手(1024)
比亞迪股份(1211)
友邦保險(1299)
小米集團(1810)
安踏體育(2020)
中國平安(2318)
李寧(2331)
長城汽車(2333)
中銀香港(2388)
美團(3690)
京東健康(6618)
京東集團(9618)
百度集團(9888)
阿里巴巴(9988)
資料來源:港交所
整理:香港文匯報記者馬翠媚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