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經濟日報報道,日前,國家外匯管理局發布《國家外匯管理局關於深化跨境投融資外匯管理改革有關事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其中涉及房地產的相關政策包括縮減資本項目外匯收入及其結匯所得人民幣在境內支付使用的負面清單,以及便利境外個人境內購房結匯支付。《通知》出台後,不少網友對政策產生誤解,誤以為境外個人境內購房政策發生重大改變,甚至以為境外個人境內限購房令已經取消。
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李斌強調,此次境外個人境內購房結匯支付便利化調整,僅針對銀行辦理資金結匯支付的審核程序進行優化,並未改變現行境外個人境內購房政策。境外個人享受政策便利的前提是符合房地產主管部門和各地購房資格條件。
「近年來,國內房地產市場形勢已發生變化,房地產行業相關宏觀調控措施也已優化調整。基於此,相關外匯管理措施有必要加以優化調整,以適應新形勢新要求,助力房地產市場穩健發展。因此,此次印發的《通知》縮減了資本項目收入使用負面清單,取消不得用於購買非自用住宅性質房產限制。」李斌說。
與此同時,《通知》還優化了境外個人境內購房結匯支付政策,這將為符合條件的境外人士在境內購房提供付款便利。李斌介紹,此前,境外個人境內購房辦理資金結匯支付,需提供房地產主管部門出具的購房備案證明文件,而房地產企業或二手房出讓方通常要求先收到首付款才辦理網簽。
為解決實際困難,國家外匯管理局針對港澳居民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購房試點實施「先結後補」便利措施,即購房者在取得房地產主管部門的購房備案證明文件之前,可憑購房合同或協議先行辦理結匯支付,後續再補交備案證明文件,相關試點取得積極反響和效果。為滿足更多境外個人在境內工作、生活等合理購房需求,推動區域融合和人才流動,國家外匯管理局此次將粵港澳大灣區試點實施的結匯支付便利化政策推廣至全國。
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提示,「先結後補」政策重在「便利結匯支付」,並非放鬆購房門檻,也不改變購房資格、數量與房屋用途等規定。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