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嚴浩
今天,我想分享一項經科研證實的身體基因秘密:癌症,並非絕症。中醫認為,癌症與「痰濕」有關,而痰濕也與多種慢性疾病密切相關。人類尚未擁有完美的醫學體系,而以食療為主的自然療法,或許能在其中填補空白。事實上,無論採用何種方法來治療或預防癌症,或是針對包括癌症在內的各類慢性病,飲食與生活方式的配合都是不可或缺的關鍵。

癌症以及大部分慢性病,根源在於免疫系統的失調。食療、運動、陽光草地、海水微風、正能量的朋友、悠揚的音樂,再加上改善睡眠習慣,缺一不可。這些元素之間的協同作用,已被證實能有效改善多數慢性疾病。提升免疫系統,還有一項與人類基因密碼相關的終極關鍵:不感到孤獨便健康。但是,如果一個人不覺得孤獨,是因為他的快樂以自我為中心,那麼免疫系統仍可能接收到「孤獨」的訊號而導致疾病。
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心理學教授Barbara Fredrickson在其著作《Positivity and Love》(《正面積極與愛》)中指出:「如果一個人能在生命中取得意義與快樂的平衡,或即使不快樂但擁有強烈的意義感,他們體內的逆境基因表達模式會被鈍化。也就是說,免疫系統中的基因不會接收到『我很孤獨、做人很辛苦』的逆境警告,免疫系統便不會引發身體發炎。相反地,它會為我們提供抗病毒的抗體——這些病毒我們並不陌生,例如流感、非典、新冠等人傳人的病毒感染。」
真正感到快樂有效抵抗發炎
我們生活中常會遇到一些人,他們充滿社會責任感,凡是需要義工的地方,他們一定會出現;有人需要幫助時,他們也總是挺身而出,這樣的付出讓他們感到快樂。然而,也有些人同樣參與義工活動,卻因為身體狀況不佳或工作壓力沉重,未必能感受到快樂。即使如此,只要他們在精神上不感到孤獨,身體就不會產生發炎反應——這是一種基因密碼!
發炎是免疫系統用來對抗感染、受傷和疾病的重要機制,例如流感或新冠病毒。它是一種自然反應,旨在清除有害物質並啟動修復過程。
原來,當人感到孤獨、悲傷,或為了生計而拚命時,身體會進入一種危機模式,啟動與壓力相關的基因表達。簡單來說,免疫系統會誤以為你遭受感染,進而引發發炎反應。我們常說壓力大的人容易感冒、身體容易發炎、這裏痛那裏痛,這就是原因!因此,工作越忙,就越要注意休息與放鬆。
不過,若身體雖然疲憊、壓力大,但精神上沒有感到孤獨或逆境警告,免疫系統反而會啟動抗病毒機制,為我們提供抵抗力,對抗如流感、新冠等病毒。
讀到這裏,我也恍然大悟。有一間自然療法公司裏的治療師,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在新冠疫情期間,病人比平常更多,她身處前線,工作壓力遠超以往,而且並未接種疫苗。但幾年下來,她竟奇跡般地沒有感染新冠。我現在明白了,這是因為她的工作性質就是幫助他人,她不感到孤獨,因此免疫力反而比任何時候都強!當然,如果工作量超過負荷,例如醫院中的醫生與護士,若長期缺乏睡眠與休息,仍可能對免疫系統造成傷害。

兩種生活態度對健康的影響
有意義的生命能帶來健康的身體,這是我們基因中的密碼。然而,任性生活、風花雪月、追求感官快樂,同樣能帶來愉悅,但為什麼反而對免疫系統不利?這又該如何解釋?這項研究於2013年8月7日發表在美國科學期刊《PNAS》,研究團隊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觀察一群受試者,探討「快樂生活」與「有意義生活」之間的差異。
首先談「快樂生活」:其定義是在行為上以「索取」為主,目的是為了滿足自我。快樂被界定為「自我感覺良好」,研究人員向受試者提出標準問題,例如:「你自我感覺良好的時候多嗎?」以及「你是否經常感到滿足?」在這裏,所謂強調「自我感覺良好」的人,指的是那些不公平地追求快樂的人,例如透過踩低他人、惡作劇等方式獲得滿足的人。
然後,有意義的生活被定義為行為上的「付出」,其目的是為他人帶來益處。研究人員會向受試者提出以下問題:「你是否經常覺得生命有方向、有意義?」「你是否經常感覺自己對社會有所貢獻?」「你是否經常感受到自己對某個社團或團隊有歸屬感?」這裏所指的社團或團隊,是那些對社會有貢獻、致力於傳播正能量的群體。透過這些問題,研究人員試圖區分「快樂生活」與「有意義生活」在心理與生理層面上的影響,進一步探討它們對免疫系統的作用。
一種是為人,一種是自利。PNAS的報道聚焦於這兩種生活態度對身體健康所產生的影響。
免疫系統與心理狀況的關係
免疫系統與我們的心理狀況之間,存在着密切的互動。研究人員提出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觀點:免疫系統其實是在為身體的未來狀況做準備。如果一個人長期生活在逆境中,免疫系統會提前啟動,使身體進入發炎狀態。從免疫系統的角度來看,這是一種「預防萬一」的策略。
這種反應可以追溯到人類的洞穴時代。當時的祖先面臨的孤獨與逆境,往往來自猛獸的襲擊或同類之間的衝突與自殘,這些情況都可能導致身體受傷。受傷就會產生傷口,而免疫系統便透過發炎來對抗傷口上的細菌感染。
人類祖先在地球上的歷史長達約五百萬至一千萬年。在這漫長的演化過程中,免疫系統遺傳了一個深層的生理密碼:生活逆境等於身體發炎。相反地,如果一個人生活順利,並且參與許多正面、健康的社會活動,免疫系統則會提前啟動防禦機制,保護身體免受病毒侵襲。這類病毒通常是在人群密集的環境中透過人傳人方式感染的,例如流感、新冠等。
以下是這項研究的重點:那些只在吃喝玩樂中追求快樂、不追求生命意義、缺乏正義感與公平原則,且對自身行為毫無要求的人,其基因表達模式與長期生活在逆境中的人相似。換言之,他們的身體會進入一種生理上的「危機模式」,啟動與壓力相關的遺傳反應,導致慢性發炎。這種發炎反應原本是用來對抗細菌,但若長期存在,則會使身體失衡,進而引發心臟病及其他慢性疾病。
用更容易理解的方式來說:如果「貧窮」代表一種逆境,那麼一個只追求享樂、缺乏正義感的人,即使是富人,他的生活方式對健康造成的傷害,也等同於生活在逆境中的窮人。

感覺是我們與身體溝通橋樑
有讀者曾提出疑問:「我一點壓力都沒有,每天吃喝玩樂,為什麼身體這裏痛、那裏不舒服,但醫生卻說我沒有任何疾病?」這個問題的答案,或許就在前述的研究之中。
人若要健康長壽,必須為生命賦予某種意義。這不只是心理層面的需求,更是深層的生理密碼——彷彿是人體的使用手冊。瑞士心理學家Carl Jung(榮格),是西方極具影響力的思想家與學者。他曾說過:「在生活中找到意義,即使這個意義卑微得微不足道,也比煙花燦爛卻毫無意義的生命來得有價值。」
我經常在公園或登山步道上,看見一些義務撿垃圾的人。他們的行為看似卑微,但如今我明白,他們在生活中找到了意義——哪怕這個意義微不足道,也遠比煙花燦爛卻毫無意義的生命來得有價值。對免疫系統而言,我們遭遇了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對這件事的「感覺」。感覺,是我們與身體溝通的橋樑,所以要練習下意識地調整自己的感覺。對事情的感覺,不但影響我們對事實的判斷,也直接影響我們的免疫系統。
因此,當我們處於情緒低谷時,不妨把自己當作一位朋友。對這位朋友多一點耐心、多一分讚美。在情緒低潮時善待自己,雖然可能需要更多的努力,但讓這位朝夕相處的朋友重新站起來,就是一種意義——或許卑微,卻絕對值得。

0 / 255